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计划总结
苏州市行政审批局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来源: 苏州市行政审批局  发布日期: 2022-08-04 09:25   访问量:

2022年上半年,苏州市行政审批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国家和省、市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的各项要求,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以打造全国领先政务服务环境为目标,坚持高标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为民服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高水平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高质量打造企业群众办事“找最少部门、跑最少路程、花最短时间、交最少材料”的“苏式服务”工作品牌,为“强富美高”新苏州现代化建设提供政务服务的有力保障。

半年来,围绕目标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助企纾困,努力确保疫情防控和为民服务两不误两促进

1.一丝不苟运转市疫情防控市民服务电话专班。一是建立每日研判机制和工作简报制度,确保“运转稳”。二是主动争取省“多援一”远程协作机制,发挥全市“1+5+5”优势,科学制定话务调整策略,确保“接得通”。三是以“一问一答”形式建立苏州“12345”疫情信息“知识库”聚焦疫情热点难点共性问题,请相关部门给出权威答复,及时回应群众和社会关切,确保“答得好”。建立全市“12345”平台涉及疫情类重要紧急诉求应急处置机制,局领导带队做好应急值班,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件件有人跟,事事有落实”,确保“办得实”。

 2.有条不紊日常防控推进“不见面”审批。加强疫情期间政务服务大厅防控管理,建立局领导带班巡查大厅防疫机制,开展大厅日常防疫巡查,调整优化政务大厅部分窗口的空间布局、增加一米线标识、增设疫情防控提醒标识;鼓励各窗口积极推“不见面”审批,全方位畅通业务咨询渠道、全线升级帮办代办服务体系在局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和相关媒体加强“不见面”审批宣传力度;积极做好防疫志愿工作,成立领导小组整体协调推进志愿服务工作。

3.推出急事急办举措积极帮扶全力保市场主体。一是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印发《关于做好疫情期间登记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各市、区提供指导,全市114个政银合作银行网点提供企业开办、执照打印、市场主体登记咨询指导等业务,有效分流进入政务大厅人数。二是出台纾困政策,对因疫情影响,企业在办理简易注销登记时,在简易注销公告期届满后20日内未能申请注销登记的,可视情延长。三是用好“歇业”新政,全省率先落地“歇业”制度。

4.全力以赴保障苏州重大项目按时顺利开工。一是开辟绿色通道,针对重大项目和防疫保供的相关企业,安排专人点对点服务,为企业和相关工程项目办理容缺登记。二是简化交易流程,及时更新发布信息,工程建设项目中标通知书由中心窗口打印操作调整为由招标代理线上打印。三是建立疫情期间常态化重点工程保障机制,成立专班,采用“不见面交易+远程异地评标”作为保障招投标活动的主要方式,分级分批、安全有序地保障所有受疫情影响项目全部实现动态清零。

5.线上线下共同打造助企纾困服务通道。依托“12345”热线和“苏州12345和寒山闻钟”微信公众号,高效开通我市助企纾困服务通道。充分利用“一企来”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开展助企纾困工作,将“苏政26条”纳入“一企来”专窗,建立企业诉求研判机制,定期分析企业诉求。稳步提升我市“知识库”、“专家库”后台支撑能力。

二、一着不让深化改革,深入推进高频事项和应用场景一件事一次办

1.积极向上争取,推动精准赋权工作。积极对接省级事项赋权工作,组织对自贸区苏州片区、国家级开发区赋权情况进行了“回头看”,提出“根据需求精准赋权、采用更灵活的赋权方式、落实主管部门监管责任、推动赋权事项系统数据开放”四点建议并向省政务办做了书面汇报。发了《关于在自贸区苏州片区开展赋权事项梳理工作的通知》,对自贸区苏州片区已赋权事项办理情况、监管情况、需求清单进行进一步梳理摸排。

2.落实上级要求,提高事项标准化水平。制定《2022年苏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高效规范便利的一流政务环境工作要点》,编制市、县(市、区)两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梳理完成市设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印发《关于做好依申请办理的公共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召开座谈会,组织相关业务部门梳理市级设定的依申请办理公共服务事项,协调各地各部门进行省定清单事项认领。目前市级部门已基本完成认领,各县(市、区)在有序推进

3.开展告知承诺,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在全市范围内应用,印发《关于报送“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落实情况的通知》,建立各地各部门按季度报送“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落实情况制度,系统总结了“证照分离”改革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4.发挥专班作用,推进“一网通办”改革。制定《2022年苏州市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工作要点》,拟定《苏州市“一网通办”平台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完善“一网通办”系统对接标准,迭代更新苏州市“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大厅服务管理系统、政务服务数字地图、工作门户、服务门户对接标准规范。升级优化市“一网通办”PC端服务门户,新增自然人、法人“一类事”办事专区,突出热门事项和特色服务,接入公共资源交易、“12345”、政务服务数字地图等应用。接入在线预约服务,进驻市“一网通办”服务门户和“苏周到”APP,方便企业群众“随时查”“就近办”。提升长三角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服务能力,与信阳、银川等地开展跨省通办合作共建,对于企业群众个性化需求,实行“一事一议”。研究建立长三角一网通办窗口的堵点问题协调联动机制,不断提升通办窗口跨区域服务能力。

5.围绕全生命周期,扩大“一件事”改革。围绕企业群众全生命周期,持续扩大“一件事”改革覆盖面,推进线上全流程办理,并逐步向移动端延伸,首批出企业开办、入学、购房、异地就医等19个高频“一件事一次办”。选报常熟市、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三个板块的不动产登记、教育入学等6个“一件事”作为省政务中台苏州应用试点场景,根据省政务办试点场景评审结果,起草了我市《省数字政府政务中台应用试点工作方案》。

6.拓展应用场景,加快电子证照覆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的意见》文件要求,深化电子证照应用,积极推广“免证办”服务印发《关于加快电子证照应用推动两个免于提交的通知》,推动各部门加快系统改造及电子证照库对接。积极推广国家“单套制”归档改革试点经验,努力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电子化及“单套制”归档

三、依法高效行政审批,持续推动企业登记和项目建设更便利更智能

1.认真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制度通过修订《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内部工作流程规范》《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规程》,制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规范》《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加强内部管理。制定指导意见,设计了集一图读懂、主题海报、动画视频、互动答题四种形式为一体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宣传方案,通过全市政务大厅、地铁车站、综合商圈、银行网点、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投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深入推动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探索登记机关电子印章应用,实现市场主体登记“全城通办”,营业执照和审批文书“全城通取”。实现企业经办人或法定代表人可“就近”凭身份证通过“全城通取”一体机自助打印印营业执照。推动个体经济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根据国家印发的《关于做好台湾居民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工作的通知》,昆山市场准入窗口颁发了新政实施后江苏省首张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3.落实优化措施持续提高审批效率。持续落实义务教育“双减”和规范民办学校的工作要求,推动苏州市域内校外培训机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的规范审批管理。由分管局长签署《行政许可(审批服务)授权责任书》,对处室负责人充分授权,减少审批层级、步骤,压缩办理时长。对包装装潢印刷、交通物流经营许可、货物代理货运信息服务经营许可等准营事项实行告知承诺。积极推进包装装潢印刷许可事项全流程网办试行,方便企业办理变更业务时更加高效。

4.扎实推进工程项目建设领域改革。强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平台与部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开发固定资产节能审查事项承诺制、供电一件事预警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增强平台服务能力。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创新推出资金管理、设计施工、用地管理、评价审批4条线并行办理的项目审批新模式。在市、县级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重大项目办理专窗”,做好重大项目帮代办各项服务工作。持续推进“拿地即开工”,以产业类项目为重点,扩展到其他民生保障、公共服务项目,落地数量全省领先,部分板块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实施。推进“电水气”联合办理,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各项目产业政策。

5.加强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能力建设。一是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动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分类实现“一窗受理、综合服务”模式全覆盖。二是持续提升进驻事项服务质效,指导进驻部门建立窗口首席授权专员机制,推动交通、商务等部门增加29项授权事项,住建、民政等窗口对42个进驻事项提速,进一步释放效能空间。三是试点推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负责人备案”等5个事项智能审批应用实践,打造高效能、智慧化、不见面的政务服务模式。四是进一步畅通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办不成事”反映渠道,聚焦企业群众办事堵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诉求,着力破解难题。

四、统筹谋划高位协调,全面实施资源平台和交易产品集约化集聚化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资源交易立法。积极调整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成员单位,扎实筹备我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推动我市公共资源交易重要事项和重点工作。成立相关工作小组,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机制。比照上海、浙江等地做法,开展《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的制定准备工作,选择合作科研院校,上半年已完成初稿并征求相关部门及各地意见。

2.建设一体化平台,提升整体交易水平。对照我省优化营商环境“一市一平台、一行业一系统”的考核要求,建设市县一体化信息平台,搭建全市一套共建共享大系统,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体系上实现全市交易数据“一口进,一口出”。市县一体化信息平台主要包括统一主体信息库、统一交易数据库和建设工程电子交易系统三部分。目前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3.推广电子保函,丰富金融服务产品。推广投标电子保函应用,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开放无歧视的对接服务,提升各类保证金的保函的替代率。搭建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平台并与“苏商通”进行对接,上线建工普惠贷、投标贷、中标贷和投标保证金等项目,帮助建设工程行业企业有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规范农村集体资金招标采购工作,搭建全流程电子化的“工程招标和货物服务采购数字交易系统”并与各级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对接,形成农村集体资金“项目预算或决议—规范招标采购—合同履约管理—结算支出审批—项目绩效审查”支出管理的完整闭环。

4.发展智慧交易,提升政府集采实力。拟定2022年度苏州市定点审计服务(增补)框架协议采购方案,推进其他品目框架协议采购实施。推动实现公开招标、竞争性磋商、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的全流程电子化。完善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平台,印发《苏州市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审计服务交易规则(试行)》《苏州市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审计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依托国有资产招租新系统,实行国有资产招租业务全流程电子化,做到“不见面报名”,“不见面竞价”。推动户外广告设施、停车场项目进场交易,完成进场交易方案。

五、加强系统整体联动,精心打造政风行风和社会民生总热线总客服

1.聚民生诉求,全力做强政风热线。克服疫情相关影响,调整“政风行风热线”上线方式,确保直播不断档,民生问题全覆盖。政风热线以多媒介跨平台的立体化布局,打造大小屏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矩阵化、沉浸式传播场景,解决了一大批市民关心的难点、痛点、热点问题。

2.聚焦发展重点,持续推进热线优化。一是探索新时期热线发展方位,研究制定全市“12345”热线一体化改革方案,明确改革总体思路与务实举措,做优“12345”热线发展的“苏州方案”。二是积极落实热线归并整改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新办公场所改造,加快推进归并清单中的座席人员集中一个场地办公,完成12315和12348热线的系统改造嵌入,为热线归并工作做好收尾。三是快速推进各地“12345”平台启用个性化服务表单,实现相关热线工单数据的全量汇聚。 

3.聚焦服务质效,不断优化服务举措。一是优化升级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各部门通过“12345”热线政务信息管理系统汇聚政务信息,配合打造“12345热线百科”。二是加强部门处办质量监督,对三类无人无主办件进行专题分析,并形成分解落实方案,确保群众诉求真正落地见效。三是深入探索智能化应用研究,依托“苏周到”APP,优化建设全市统一“自助挪车”服务入口,建设“自助保密通话”功能,全面分流挪车服务需求。四是积极配合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筹备建设“尚贤”人才服务热线,明确热线运行模式、座席规模、服务渠道等有关要求,积极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热线贡献。五是持续优化12345“一企来”运行规范,统筹建设全市“12345”热线知识库、专家库系统,有力支撑一般性诉求的在线咨询答复和企业专业诉求的“直连专家”服务。   

4.聚焦多维渠道,推动“好差评”向基层延伸。通过江苏政务App、小程序扫码、自助终端、评价二维码等方式,基本实现市、县(市、区)和镇(街道)三级“好差评”评价全覆盖和“一次一评”。

六、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始终坚持科学管理和制度建设重长效重落实

1.持续推进党建与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持续做好巡察“回头看”长效整改,常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牵头做好窗口党建引领“全城通办”政务惠企先锋行动,组织开展“迎七一”学党章、学法规活动。持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做好常态化廉政提醒和风险警示。深化党建带群建,组织了爱心妈妈“康乃馨行动”结对困境儿童、春节前开展上门走访、发放助学款、赠送爱心书籍等各类群众性公益性活动。

2.持续推进学法普法宣传活动。制定习近平法治思想“四个专题”学习计划,制定年度普法联动计划、普法责任清单。组织执法人员参加市司法局年度网上学习培训。做好各级法治管理平台维护工作。电子营业执照助力企业事项“网上办”“免提交”被依法治市委员会列入2022年“关爱民生法治行”活动实施项目,“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跨省通办”项目作为典型案例被推荐到省里。

3.持续推进“一局三中心”科学规范管理。在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开展审批事项专项督查,强化建议提案办理沟通协调,确保建议提案办理质量,认真完成建议提案答复工作。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答复处办,做到件件有回应、有落实。以组织开展“双争双创”、“双月度考核”为载体,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城市迎评迎检为抓手,推进局机关和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办事企业群众提供整洁干净、文明有序的服务环境。作为安委会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全市开展安全生产督导工作。

2022年下半年,市行政审批局将坚持以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工作主线,在优化我市营商环境、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勇挑重担、奋力争先,努力在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的新征程上更加出色地发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突出作用,为建设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不懈努力奋斗。

一是用更强改革能力为数字苏州建设谱写新篇章。扎实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推动同一事项全市受理条件、办理流程和评价标准全面统一,全面夯实数据共享融合基础,支撑政务服务创新应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与“放管服”改革深度融合,持续完善市“一网通办”服务门户,做好市政务服务数字地图数据治理、软件维护工作;围绕自然人和法人全生命周期,推动部门将更多个人类高频服务和“一件事”场景化创新服务接入“苏周到”,将全市各级各类在线法人政务服务全面接入“苏商通”。增强基层为民服务能力,优化镇(街道)政务服务流程,推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加快推进全市通办;完善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帮办代办事项清单,将更多的基层高频公共服务向自助服务端拓展,深化政银、政邮、政社等合作,探索在社区、楼宇、供电设置服务点,方便企业群众零距离办理。强化审管联动机制,推动审批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审批、监管信息“双推送、双回路”机制,探索“审管执信”闭环管理,持续推动审批、监管、执法事项确权,建立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闭环管理、一体服务的闭环工作机制。

二是用更简审批流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助力。推进“探索登记机关电子印章应用,实现营业执照和审批文书全城通取”、“推动第二批本地银行网点完成政银合作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专窗设置”、“探索试点集中统一办理大型企业分支机构办理不涉及新办许可证的信息变更”等三项创新改革工作尽快落地。在前期试行的基础上,将包装装潢印刷许可全程网办在全市范围推广运用。按照省定药店一件事要求,加快平台系统对接,完成落地。完成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管理平台(三期)建设,升级区域评估功能,实现区域评估与一张蓝图的融合;新增供电审批一件事、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面积复核业务办理和建筑起重机械使用登记等功能模块。争取省级权限“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许可”下放,优化建筑业资质审批,持续做好“电水气”联合办理、中介超市、线上收费等政策文件发布。做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情况统计分析,建立重大项目联动服务机制,为推动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早达效,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政务服务。

三是用更优便民举措为“政府之窗”20周年增加新动能。结合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运行20周年,进一步加强本级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能力建设,指导各进驻部门提高进驻事项的授权率、即办率等质效指标。细化《窗口人员管理办法》,强化对分中心(专厅)的指导监督,优化政务服务“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设置,推广“首席事务代表”制度。制定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制度,发布实施《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平台发展行动计划(2022年—2024年)》,推进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字化、智慧化高质量发展。“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专家身份识别应用”,鼓励评标专家身份认证、人脸识别和云签名应用。纵深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做好公共资源交易远程异地评标、CA 互认工作,提高全流程电子化在政府采购中的应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制,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效率。推进12345归并热线的完善提升,推动建立全市政务热线联席会议制度,归并热线与“12345”热线在服务标准、办理流程、管理规范等方面加快融合,升级建设全市统一受理和调度平台;上线“话务满意度”群众参评功能,进一步完善“大话务涌入”应急机制,常态化运行疫情类重要紧急诉求应急处置和“急诉即报”机制;发挥“一企来”服务平台作用,采用更多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知识信息分类推荐、集成检索、自助查询和自动推送,保障助企纾困服务通道畅通。

   四是用更高工作水平为“苏式服务”品牌树立新形象积极开展党建先锋行动,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积极营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的浓厚氛围,组织收听收看二十大召开盛况,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标准推动“政务惠企——营业执照全城通办通取”的市“书记项目”落到实处;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推动纪律教育、政德教育、家风教育、法制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模范机关建设,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职工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红色代帮办、政务进万家”等社区志愿活动。强化政风行风建设,抓好监督考核、大厅服务管理、来信来访处办,提高监督考核水平、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做好政务服务“好差评”标准化运行工作,实现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好差评”评价全覆盖。加强智能语音、短信评价功能开发,不断增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分享
打印页面|关闭页面
分享文章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