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履职> 政协提案> 十四届三次会议

016.关于以智能制造为引擎,推动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9-23

本文已被浏览过:

字号:

建 议 人:
市工商联
建 议 号:
016

标    题:

关于以智能制造为引擎,推动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建议内容:

  智能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智能制造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初步形成了包含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产品、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等环节的智能制造体系。
  二是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和区域集聚加快形成。涌现出一批如博众精工、赛腾精密、汇川、绿的谐波等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商。恒力、亨通、盛虹、莱克、龙腾光电等龙头企业率先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全市各地智能产业发展特色初步显现。
  三是制智能制造服务载体和创新平台加速落地。已建有苏州智能工业融合发展中心、苏州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中国制造知识服务中心(苏州)、苏州智能制造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紫光云引擎、阿里云等工业大数据平台相继落户。四是龙头企业智能化转型成效明显。以吴江区为例,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后,产能增加了30%,效益提升了40%,用工减少了50%。
  同时,我市企业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中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企业智能化转型压力大。目前大部分制造企业的生产环节仍处于价值链低端。车间装备、管理思维相对落后,数据开发应用能力不足,智能装备集成能力不强。此外,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实力不足同样制约了智能制造发展。
  二是研发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构成智能制造装备和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还依赖进口。
  三是服务保障有待优化。能够为龙头企业开展智能技术创新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的公共服务机构相对缺乏。四是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进制造业强基工程,打通智能制造承载能力的“堵点”。一是提升制造业基础水平。大力推进精益管理模式,采用“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方式,用最短的时间追赶智能制造的大潮。二是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依托苏州作为全国首批5G试验网城市,探索开展5G在工业领域的商用试点和布局,推动制造企业开展网络升级改造。加速企业“上云”和“企企通”。三是强化智能制造公共服务支撑。建立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在重点区域、行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平台。
  (二)打造多层次人才供给体系,破解智能制造人才瓶颈“难点”。一是大力引进基础性研发人才。对于引进的高端人才在认定条件上给予一定的灵活性。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城市软环境建设力度,为各类人才解决生活、工作后顾之忧,提升苏城对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加强技能性人才培养。依托在苏高校资源,打造推动苏州发展的“自己的有生力量”。
  (三)多方发力,精准施策,消除智能制造发展的“痛点”一是建立健全弹性支持政策。根据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现实需求,建立分类扶持政策。挖掘用地指标潜力,保障有条件的企业率先完成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二是强化产研结合,助推智能制造量质并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研发机构。三是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简化办事流程,创新监管模式,全力减轻制造业企业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中的制度性压力。改进智能制造相关补贴申报程序、申报方式,规范中介机构行为,避免中介机构挤占补贴资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追求卓越的工作氛围。

承办单位:
主 办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会 办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办理期限: 3个月 答复时间: 2019-5-27
办理类型: A (解决、已经解决)
答复内容: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16号提案的答复
市工商业联合会:
  贵单位的集体提案《关于以智能制造为引擎,推动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对全市制造业发展的关心支持。该提案由市政协陈林森副主席重点督办,由市工信局主办,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协办。根据市政协协商工作要求及提案办理工作计划,前期我局已配合市政协组织开展了督办活动,并与协办单位组织召开了商讨会。经对相关工作梳理,先对提案答复如下:
  正如贵单位在提案中所述,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是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智能制造引领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7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个、省级智能工厂3个、省级智能车间262个,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一。
  一、智能制造工作推进情况
  全市智能制造工作依托互联网+营造良好生态,坚持“政社企”联动,政府致力于政策引领营造生态,社会组织专注于服务引领提供支撑,企业定位于示范引领全面应用,并重点从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1、政策引领,厘清智能制造发展路径。
  2017年我市出台了《苏州市加快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的意见》,指导全市智能制造发展路径。2018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苏州市“千企技改升级”三年行动方案》、《苏州市智能工厂建设指南》等文件,重点通过财政资金撬动地方智能化改造积极性,培育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智能制造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做了强化完善,全市每年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各级财政资金近20亿元,智能制造生态顶层设计已基本形成。在政策支持和重大项目示范引领的作用下,2016年至今,全市获得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等国家级专项共22项,累计获得资金支持4.4亿元,仅2018年就新增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2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项,历年之最。
  2、千企技改,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通过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化技术改造投资,着力培育一批省、市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2018年全市新增144个省级示范车间,累计262个,数量全省第一,占全省2/5。全市247家企业获省级技改补贴1.2亿元,奖补数量全省第一、金额占全省30%。在省内率先提供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免费诊断,2019年将在以往每年300家免费车间诊断服务的基础上,新增20家智能工厂的免费诊断。
  3、自主创新,提升智能技术装备自主可控能力。
  2018年起我市对首台套装备政策奖励最高提至1000万元,去年全市新申报首台套150个,申报数接近去年的4倍,已累计获省首台套装备认定186个,数量占全省近1/5;苏州绿控传动获得国家数控机床科技重大专项,是我市近4年来首次有企业获得该国家项目。全市涌现出了博众精工、富强科技、赛腾精密、明志科技、菱创智能等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在去年年底召开的苏州市智能制造推进大会上,还公布全市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名录,其中,技术服务商29家,系统集成商53家。
  4、两化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
  编制《苏州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和《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深入布局工业互联网产业,成立了市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与紫光、阿里等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全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2018年创建了国家首批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双创示范平台15个,54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资源服务池。“宽带苏州”和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市“两化融合”指数为137.0,列全省第一。累计创建省试点园区22家、试点企业261家。
  5、引育结合,保障专业技能人才供给。
  深入贯彻“人才新政四十条”,实施紧缺人才“倍增工程”。对领军人才创办的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行业领域的民营规模以上企业以及各县级市、区重点推荐的优秀中小微企业,在引进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且专业符合当年度《苏州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的人才,可分别申报6-12万的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资助。明确将智能装备制造列入《苏州市2018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中。鼓励加强智能制造行业技术人才培养,苏州技师学院开展中德合作办学,成立智能制造系,开设机电一体化IHK专业和工业机器人HWK专业,建设智能制造校企联合实训中心,以现代先进智能制造设备、工业机器人技术为主要内容。
  6、产学研结合,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全市与国内外“大院大所”签约共建载体平台累计超过130家,包括引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建苏州智能制造与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中科院微电子所苏州研究院、南京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重大载体,苏州大学还获建全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智能制造领域龙头骨干企业与研发机构等围绕高端数控系统、激光加工成型、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智能化工程机械、自动化成套装备等专业领域开展前瞻性技术应用研究、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突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贵单位在提案中也指出,存在企业智能化转型压力大,研发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服务保障有待优化、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等问题,建议:推进制造业强基工程,打通智能制造承载能力的“堵点”;打造多层次人才供给体系,破解智能制造人才瓶颈“难点”;多方发力,精准施策,消除智能制造发展的“痛点”。
  下一步我们将注重从需求侧、人才侧、供给侧和服务侧四方发力,依托互联网+,加快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苏州方案。
  1、在需求侧发力,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范式,推动传统行业智能化技术改造。通过深入推进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免费诊断工作,加速实施“千企技改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以“设施高度互联、系统高度互通、数据高度互享、业态高度互融”为目标,培育一批覆盖生产全流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全方位、综合效益显著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动态优化、高效配置。到2020年,力争推动3000家企业装备升级,推广应用20000台工业机器人,在全市重点培育命名100家智能示范工厂,为50家企业开展智能示范工厂诊断服务及命名500家市级智能示范车间,为1000家企业开展智能示范车间诊断服务,建设300家省级智能示范车间,省级智能工厂和省级智能示范车间数量在全省保持领先。
  2、在人才侧发力,打造多层次人才供给体系。
  优化实施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高校院所引才资助、企业猎头引才补贴、优秀人才贡献奖励、人才乐居工程等政策。持续创新人才引进方式,进一步突出市场导向和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探索建立企业、人才中介机构、创投机构引才奖励制度。支持企业、技工院校等各类单位面向海内外大力引进高技能人才,注重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坚持合理布局、服务产业的原则,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强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企业、院校和行业协会等的主体作用,推进建设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结合我市重点产业、紧缺工种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发布苏州市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目录,扩大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范围,加大培训经费政府奖励力度。发展升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载体,探索在符合条件的小微科技企业设立博士后预备站,运作好博士后创投中心,让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充分融合。加强对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作,不断放大服务效应。持续推动海归子女教育资源网络和高层次人才医疗绿色通道的建立,推进深化人才乐居工程等系列新政落地见效。
  3、在供给侧发力,重点扶持智能装备、集成商行业发展。
  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工业强基、重大短板装备等重大工程和技术攻关计划,以及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首台套装备示范应用、重大技术攻关等项目,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大力引进和培育国内外知名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完善企业目录库。指导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华为软开云以及本市重点系统集成商共建基于制造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的开放式研发创新平台。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共同攻关,形成一批支持主导产业整体装备、技术国产化的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和核心基础材料,打造一批较为完整的国产装备、国产软件和国产控制系统等自主可控的典型产业和整体解决方案。到2020年,力争在博众精工、富强科技、赛腾精密、杰士德等优秀系统集成商中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五十亿、十亿的龙头企业。
  4、在服务侧发力,加快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建设。
  抢抓工业互联网发展关键窗口期,紧紧围绕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全市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支持亨通、汇川、好孩子等本市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基于提升企业全过程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自主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到2020年,构建形成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体系,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覆盖率超过70%,培育3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省级示范平台,1万家企业和10万台生产设备上云;培育1万个特定行业的工业APP,可靠、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发挥好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作用,形成产业抱团发展合力,鼓励地方政府、重点企业、社会组织与知名院校共建智能制造教学培训载体,为企业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引导金融机构定制金融产品和融资平台,帮助企业打通资金堵点。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19年5月22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