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布——大众旅游新阶段 旅游业如何向上生长

时间: 2022-02-09 14:09 来源:光明日报 访问量:

“十三五”期间,我国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年出入境旅游总人数突破3亿人次

“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旅游强国建设,努力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新时期旅游业绘制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创新驱动、丰富产品供给、优化空间布局、拓展消费体系……这些关键词不仅明确了未来的方向,也提振了人们的信心。今天,旅游业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蓬勃发展的势头仍难以阻挡,人们出游的热情仍生生不息。《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面对迎面而来的机遇和挑战,旅游业应如何发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共同构建开放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

打开“数字故宫”小程序,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不仅可以购票约展、查询地图,还可以在线欣赏名画和文物,了解文化故事;AR导览功能将线下实景和线上导览结合起来,让游客沉浸式参观。

近年来,技术快速发展为旅游业赋能,改变着旅游业的整体生态。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在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建设大数据平台等方面,提升了服务水平;VR、AR、智能旅游装备等新技术应用在文物和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创意产品开发等方面,增强了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

《规划》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放在七项重点任务之首,提出要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越往后的创新越强调系统性,越要啃以往没有解决的‘硬骨头’。‘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必须牢牢把准创新方向、抓住创新重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指出,要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新的文化形态,用好材料科技、生物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也要重视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创新、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疫情过后产业生态“重建”过程中探索新模式、闯出新道路。

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副研究员韩元军指出,未来要加快旅游业增长从资本、土地、景区等初级生产要素驱动向高技术、高素质人力资本为代表的高级生产要素驱动转变,提升旅游业高质量增长的空间、速度和关联性,既要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又要深化“互联网+旅游”,用新技术改造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传统旅游业态,加快传统旅游业态转型升级。

《规划》还创造性提出“创新链”概念,不再局限于点上的创新,而是沿着产业链拓展,包括加强旅游大数据基础理论研究,建立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间资源整合联动,共同构建开放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

从规模增长到品质提升:把提供优质产品放在首要位置

坐船游览荷花大观园、文化苑、欢乐岛,在木船里深入白洋淀生态保护区最深处的原生态芦苇荡,沿途欣赏白洋淀水乡婚俗、响板惊鱼表演、鱼鹰捕鱼表演,河北白洋淀景区通过整改提升,将红色文化、水乡文化和生态文化结合起来,景区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

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业面临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与以往强调旅游规模增长的目标不同,《规划》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主线,以“质”的提升替代“量”的增长。

在业界专家看来,我国旅游业在供给侧一直存在制约发展的因素,如优质产品供给不足、精品缺乏、产品同质化、季节依赖性强等。

《规划》明确“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为丰富”的目标,提出“坚持精益求精,把提供优质产品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供给能力水平,着力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提升中国旅游品牌形象”,这为旅游业从供给侧发力指明了方向。

创造更多优质旅游产品,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创造力。《规划》在“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方面作出详细部署,指出既要做强做优做大骨干旅游企业,培育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企业,也要大力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专业发展。

促进旅游和其他领域融合发展,也将创造更多可能性。《规划》要求,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交通、体育、工业、农业、林草、卫生健康、中医药等领域相加相融、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疫情冲击过后,如何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恢复和重建旅游产业生态,是保障优质旅游产品持续供给能力的关键。厉新建认为,要构建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的战略框架,明确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的不同目标,区分不同的市场客群,形成差异化供给能力。

韩元军指出,要建设一批世界旅游景区、度假区为代表的优质旅游产品,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提升冰雪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产业竞争力,提升旅游市场主体国际化、科技化、产业化能力。

从“以文促旅”到“以文塑旅”:让旅游发展承担传播文化的使命

冬日,江西吉安吉州区兴桥镇钓源古村,并排而立的帐篷里展示着乐器、特色小吃、助农产品等,众多草根手艺者齐聚一堂,现场制作美食、手工艺品,节奏明快的架子鼓和悠扬动听的吉他弹唱此起彼伏,一旁的大舞台上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

“我们举办了许多场活动,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发掘旅游潜力。”江西吉安吉州区文广新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欧阳小芳说,实践证明,文旅深度融合将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规划》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原则,以及“把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业发展全过程”的高要求。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都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

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旅游载体传达给社会大众,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对于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人文资源的问题,《规划》提出“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提升旅游品位,在依法保护管理、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将更多的文物和文化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旅游景区景点”。

可以看到,《规划》不重点强调经济效益,而更强调旅游发展中的价值导向,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既表现为文化全面赋能旅游发展,更要求旅游发展必须担负传播文化的使命。‘十四五’时期,各地要更加自觉推动文化赋能旅游,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全方位、全领域融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唐昌华指出。

从点状发展到全域协同:优化旅游业整体空间布局

在福建泉州,多条微旅游线路深受游客喜爱——从最出名的开元寺、西街出发,打卡周边的古街、创意园区,夜间来一碗小吃、欣赏一场演出,悠闲漫步在古城中;周边的特色乡村、石狮十里黄金海岸、温泉酒店,让喜爱康养度假游的人们流连忘返。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周边游、本地游逆势上涨,人们的出游热情通过“微度假”“微旅游”得到释放。

此次《规划》在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方面有很多新亮点、新思路,提出“推动更多城市将旅游休闲作为城市基本功能”“科学设计布局旅游休闲街区,合理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为城乡居民‘微度假’‘微旅游’创造条件”。

全国层面,要求东部地区推进旅游现代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中部地区完善旅游业体系,加速资源整合;西部地区发挥自然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优势;东北地区转型升级,突出冰雪、生态旅游特色。“这是第一次站在全国层面,从空间角度对中国的旅游业进行整体布局。”文旅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徐海军说。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表示,对“十四五”时期国内的旅游空间布局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回应了多样化的细分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城乡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消费需求,将旅游空间规划与城市群的发展规划紧密协同。

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所长吴丰林指出,未来要按照“点—线—面”进行空间布局,点上突出产业的空间承接功能,线上突出有形的旅游功能建设和无形的区域间目的地整合,面上突出全域旅游理念落地和目的地综合供给能力提升。(记者鲁元珍)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