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一路流淌,与京杭大运河激情碰撞,划出她向东奔去的第一个“黄金十字”,自此进入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苏州市吴中区。
坐拥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五分之四的太湖峰峦、186公里太湖岸线的吴中,是当之无愧的“吴地之中”。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吴中发挥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扛起推动上海和苏州两地人文交流的使命,倾力守护共同的文化根脉,让“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更加彰显,厚植一体化发展文化基因。
一衣带水,文脉赓续。新起点上,从情感共鸣到机遇共享,吴中乘风借力,加速绘就“天堂苏州,最美吴中”新图景,协力奏响新时代吴风新韵。
沿着吴淞江与大运河交汇处向北溯流而上5公里,“千年国宝”宝带桥南侧,是成立刚满三年的吴文化博物馆。走进其中,“考古探吴中”和“风雅颂吴中”两大常设展,从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三山岛文化遗迹,到春秋战国的大邦之争,再到秦汉至明清时期吴地文化、吴地风物、文化传承等内容,吴地文明的深邃和博大迎面涌来。
揭开太湖流域文明起源“面纱”的三山岛遗址,源于1985年沪苏两地专家一场联合考古发现。近40年后,这场关于文明探源和守护的协作仍在继续。作为吴文化博物馆的“掌门人”,曾任职于上海博物馆的陈曾路,带领团队通过精致的展陈方式、出色的策展能力和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为人们打开了解吴地、发现江南的新窗口。
“吴文化不仅是江南文化的主要来源,更是推动沪苏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基因。”陈曾路介绍,在上海博物馆工作期间自己就曾做过统计,每年逾200场讲座中,竟有20%的游客来自苏州。而如今,每到周末,吴文化博物馆接待的游客中,上海人已远超过这个比例。
基于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合作,从根本上推动着一体化发展。一体化的阔步推进,又在不断加速文化的交流。吴中用好自身优势,构建长三角“本乡本土”的叙事方式,融入更大的舞台。
“天下工艺看苏州,苏作精华在吴中。”吴中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夏巍介绍,目前,吴中依旧保护传承着缂丝、刺绣、核雕、玉雕、苏扇、香山帮营造等十多种门类的古老技艺,在100多位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的守正创新中,加速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苏作馆”的展品中,有半数出自吴中工匠之手。通过“吴中百匠”品牌系列活动,吴中近年来先后走进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其他城市推介、交流,通过数字技术等手段为匠人赋能,让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资源加速转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吴中扛起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使命,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中,在不断升腾的烟火气里,让吴地文化特色愈加鲜明,传承更加有序。
沿吴淞江向东行进,一个闻名长三角的“现象级”文化IP正在蓬勃滋长。夜幕降临,位于吴中郭巷的本色东西桥市集愈加热闹。宽阔的河面上,轻舟缓缓而动,“水磨腔”曲调婉转,洞箫声远,两岸市集人头攒动。灯火阑珊处,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身着华服,手执罗扇或纸伞,仿佛穿越回千年前“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姑苏盛景。
“我们集纳了几百个文创品牌轮流‘摆摊’。每月一度的开市期间,都会迎来数万人次的打卡。”作为市集的主要策划者,本色美术馆馆长陈翰星很自豪。“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花’,一觞一咏间,人们总能在这里遇见心目中的江南。”
鱼米之乡书写新的乡愁
白露时节,吴淞江畔、澄湖西岸,一幅繁忙的水乡丰收图加速铺展开来。在吴中甪直水八仙生态文化园上千亩水田内,偌大的芡实叶交错叠加,碧色连天。人们穿梭其中,手起刀落,争分夺秒收割鸡头米,趁中秋节前卖个好价钱。
“这五年,吴淞江两岸的变化很大,江边许多低效污染企业都完成了拆迁腾退,水越来越干净!”甪直镇江湾村党总支书记陆文炳感慨道,伴随着澄湖和吴淞江整治,不仅换来一江碧水滚滚向东,村里也因地制宜,用绿色种植方式,打响包括鸡头米在内的“水八仙”传统水生食物品牌。目前,江湾正通过积极对接盒马等知名生鲜平台,推动“水八仙”走进长三角更大的市场,从“舌尖”到“心尖”,让更多人品味江南味道。
吴中风雅,不仅在于文脉清远,更在于风物清嘉。抓住一体化发展机遇,吴中深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从吴淞江到太湖,全面书写鱼米之乡新的乡愁。
发力业态更新。吴中现有1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苏州之最。作为江苏首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区,这里正加速整合资源优势、深挖村落特色,打造太湖水乡传统村落新集群。漫步古巷、住在古村,雕梁画栋的厅堂宅第、古朴的石码头、粗壮的古香樟随处可见,“此心安处是吾乡”好梦成真。
促进服务升级。“吴中是上海人每年踏青祭祖的主要目的地,如今成了长三角重要的休闲度假目的地。”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文体旅游发展局局长戴小林介绍,数据统计,节假日期间,太湖度假区近60%的客源来自上海。通过发起成立“长三角太湖民宿联盟”,打响“太湖民宿”品牌,强化长三角民宿产业交流、合作,吴中不断提高本地民宿品牌影响力、高质量发展水平。促成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与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展深度合作,以“山湖之约”实现“信息互通、产品互推、平台互联、客源互动、人才互培”,携手提升品牌竞争力。
在两地更加频繁的互动中,“眼底江南,心上吴中”人气越来越旺,吴中也有了更大的追求。通过高标准打造环太湖1号公路,实施环太湖旅游资源一体化运营管理,实现景区提升、产品开发、营销渠道、对外形象四个“统一”,让“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更加深入人心,长三角一流旅游度假目的地呼之欲出。
人文纽带变为发展纽带
把一根线拆分成300多根细丝,这是苏绣手艺人的极限挑战;一颗数字马达每分钟转动18万次,这是吴中企业打破的世界纪录。吴文化包孕的“追求极致、惟精惟新”精神,照进现实,融通古今。
去年3月,追觅科技在上海油罐中心举行新品发布会。多款运用智能算法和高速数字马达的机器人产品甫一亮相,就引来行业内广泛关注。这家扎根吴中深耕广义机器人领域多年的企业,凭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我们把公司总部设在吴淞江头的吴中太湖新城,智能工厂位于吴淞江科技产业园。通过上海这个窗口和平台,展示中国智能制造品牌的实力。”在追觅科技执行总裁曹莉莉看来,吴淞江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也有力证明了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城市间的协调分工、优势互补,对企业研发、生产、市场布局、应用场景打造等发展要素的协同助力。
人文交流的密切,为经济合作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瞄准上海、联结上海,成为苏州人天然的共识,载着文化乡愁、绿色希望的吴淞江,正变为一条牢不可破的发展纽带。
“主动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完善核心技术,深化龙头企业打造,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供应稳定性。”吴中区发改委主任沈娟鹃介绍,今年以来,全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集聚企业超800家,上半年产业规模达617.9亿元,同比增长32.8%,已形成完善稳定的长三角供应链,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也取得大幅度增长。
瞄准上海,把创新要素向沿江布局。吴淞江科技产业园、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太湖)软件产业园……一系列重大产业载体在拔地而起;汇川、科沃斯、浪潮、时代新安……一大批行业领军,携带人才、技术、资本纷纷“抢滩”。抢抓苏州市“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规划叠加机遇,吴中进一步推动全区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和品质重塑,“3+3+3”现代产业集群顺势拔节。
联结上海,让融合发展的障碍加速破题。“过去,我们的产品在苏州生产、外高桥报关,不仅运输成本高,手续也很麻烦。现在,在吴中区综保区内就能生产报关同步,实现无缝对接。”耐克森(中国)线缆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得益于政策的便利,企业节省了成本,不少员工也在每日沪苏“双城记”中,实现往来自由。“从虹桥到吴中,中间一个红绿灯!”
更高质量融入上海,吴中溯流而上,向湖新生。吴淞江头,苏州湾畔,曾经的茫茫滩涂,正华丽转身成为长三角“最美”湾区。吴中在这里高标准打造好太湖新城,让这个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的战略交汇点,朝着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区和引领区大步迈进。
吴文化的润泽,带来了古与今、人文与经济的交融互促,让沪苏两地合奏出愈加动人的乐章,也让吴淞江在新时代继续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