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公报
2022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苏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23-03-09 18:08   访问量:

苏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

202339

2022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全市经济稳健运行,产业质效优化提升,创新集群引领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958.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2.98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521.41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12243.95亿元,增长2.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8:48.1:5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60万元,比上年增长1.3%

全面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出台《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指导意见》,发布《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025行动计划》,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锻造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领先优势。出台25重点细分领域三年行动计划。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创新集群产值比上年增长4.6%规模以上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8.2%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GDP比重达1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覆盖面达92.9%。新增2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累计14家。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家,省级智能工厂24,省级示范智能车间678个,省级领军服务机构59。新增全球灯塔工厂”1家,累计6家。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2》。实现市场主体登记全城通办通取。 全年新设市场主体29.22万户,其中新设企业10.57万户。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86.95万户,其中企业87.7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8%。切实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全年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1000亿元。上线苏链通”“苏货通平台,有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出台支持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上市企业、新兴服务业等系列政策,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连续两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6万人。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1%。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4.2亿元,惠及企业21.89万户。苏州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3.0%,衣着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5%,交通和通信类上涨3.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5%,医疗保健类上涨2.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0.1%

二、农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10.6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28.3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66.5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92.4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其中夏粮产量25.2万吨,增长9.8%;秋粮产量67.2万吨,下降0.3%。粮食产量和种植面积均为近五年来最高水平。年末生猪存栏22.5万头,比上年下降3.5%,全年生猪出栏20.3万头,比上年增长86.7%。主要农产品中,猪牛羊禽肉产量1.8万吨,比上年增长60.0%,其中猪肉产量1.5万吨,增长91.3%;蔬菜产量201.8万吨,增长1.1%;水产品产量14.3万吨,增长0.2%

做强现代农业,三高一美(高标准农田、高标准蔬菜基地、高标准池塘和美丽生态牧场)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智慧农业国家级试点,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超72%,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6%。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75.4%,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全市共有75个市级以上农业园区,农业园区建成面积比例达86.3%。昆山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吴江入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4.1%。分行业看,六大主导行业产值28182.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6.2%10.8%15.2%4.9%。年产值超千亿的行业达到1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产值183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9%;中型企业产值10897.6亿元,增长7.8%;小微型企业产值14429.6亿元,增长1.9%。年产值规模超百亿元的企业数量达40家,比上年末增加2家。全市百强企业实现产值14544.9亿元,比上年增长7.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3.3%。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16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民营企业产值18920.3亿元,增长8.9%;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23151.0亿元,增长0.1%

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产值15735.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航空航天、医疗仪器和医药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6%30.7%10.5%。手机、光纤、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47.4%41.5%30.8%23.0%75.0%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4769.8亿元,比上年增长0.6%;实现利税3047.9亿元,比上年下降10.2%。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8.24万元/人,比上年增长9.1%   

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356.6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3325亿元,增长7.6%;竣工产值2172亿元,比上年下降2%,竣工率达64.7%。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8513.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6%,其中新开工面积4187.9万平方米,下降8.5%。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41.9万元/人,比上年增长4.5%。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88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4亿元,下降58.7%;第二产业投资1714.5亿元,增长6.6%,其中工业投资1708.1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投资4025.2亿元,下降0.4%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基础设施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3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4.1%。全年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7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重点领域投资结构优化。全市完成新兴产业投资17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1.1%,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软件和集成电路、新材料、新型平板显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行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8.2%31.9%29.8%26.8%24.7%21.7%。全年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9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9.6%提升至53.7%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91.4亿元,比上年下降6.2%。房屋新开工面积1187.8万平方米,下降56.5%;房屋施工面积10807.8万平方米,下降9.3%;房屋竣工面积1360.7万平方米,增长9.8%;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068.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861.0万平方米,下降10.9%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10.7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8370.6亿元,增长0.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40.1亿元,下降10.8%。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日用品类、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8.3%17.3%2.0%11.9%。升级类消费加快释放,体育娱乐用品类、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机等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4.0%71.7%122.6%。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017.4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193.7亿元,增长129.6%,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占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达19.0%,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7.0%成功举办苏新消费·笑拼苏州”“12苏州购物节”“ZUI苏州等活动。我市在中消协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跃居首位,观前街区、同里古镇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六、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7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出口15475.0亿元,增长4.0%,进口10246.1亿元,下降1.9%。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10729.8亿元,比上年增长7.1%,快于加工贸易6.5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1.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进出口1504.9亿元,增长2.9%;民营企业进出口8271.0亿元,增长11.9%;外资企业进出口15944.9亿元,下降3.1%。从出口市场看,对美国、日本、欧盟(不含英国)和东盟出口分别为3231.7亿元、1173.5亿元、2887.6亿元和206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5%4.2%6.0%11.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比上年增长12.8%。全年机电产品出口12159.2亿元,比上年增长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21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市场采购贸易额2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5%。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67.21亿元,比上年增长41.0%。全年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3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58.2亿美元,增长5.5%

全年新设外资项目1242个,实际使用外资74.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制造业使用外资32.66亿美元,增长147.9%。年末160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设立了450个项目。空中客车、西门子、飞利浦、霍尼韦尔等一批总部型、研发型外资项目落户苏州。全市新增省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0个,累计达191个,占全省的52.2%。苏州工业园区获评全省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全年新增对外投资项目381个,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25.63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协议投资额占比达42.3%。全年开行中欧班列503列,比上年增长0.6%。中欧班列太仓港回程班列首发。高水平推进苏州自贸片区改革创新,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七连冠

七、财政金融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29.2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0.1%,其中税收收入1897.7亿元,同口径下降3.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1.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88.5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2096.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1.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年末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044全年金融业增加值2218.3亿元,比上年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4500.5亿元,比年初增加5886.5亿元,比年初增长15.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6723.7亿元,比年初增加3167.8亿元,比年初增长23.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5247.3亿元,比年初增加5744.5亿元,比年初增长14.5%。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自试点以来累计交易金额超过3400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试点,发放各类贷款超187亿元。

年末共有保险公司主体89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755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49.9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611.7亿元,增长7.8%;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38.3亿元,增长12.2%。保险赔付支出225.5亿元,比上年下降5.6%

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9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25家。年末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41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198家,保持全国第五;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10家,累计48家;新增北交所上市企业3家,累计7家。年末全市境内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1.62万亿元。江苏省首家公募基金苏新基金获批设立。

八、交通物流

年末公路总里程11472.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19.9公里。全市公路、水路客运量1.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86.5亿人公里,均比上年下降10.5%;公路、水路货运量2.4亿吨,比上年下降13.5%,货物周转量380.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7%

通苏嘉甬高铁、北沿江高铁、沪苏通铁路二期等国铁干线开工建设,沪苏嘉城际铁路启动建设,我市字形干线铁路网主骨架正式确立。全年铁路客运量4155.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01.4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47.2%46.2%。铁路货运量257.0万吨,货物周转量16.2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8.2%18.3%

全年苏州港货物吞吐量5.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08.0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1.2%11.9%。其中,太仓港货物吞吐量2.6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02.59万标箱,创港口建设30年来历史新高。

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507.3万辆,比上年增长5.9%,其中私家汽车416.7万辆,增长6.5%;新能源汽车23.3万辆,增长101%。年末市区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营运线路总长度254.2公里。全年市区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运营里程3052.14万列公里,线网客运量33857万人次。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运营车辆6016辆,新开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84条,公交线路总数达660条,全年市区公交客运总量1.99亿人次。

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284.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发送快递24.35亿件,下降1.5%;实现快递业务收入249.0亿元,增长1.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8.4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71.30万户,其中5G在网用户860.18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35.3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1779.32万户。

九、科技教育

预计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68.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231.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9%。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531家,有效高企数达13473家,首次跃升至全国第四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874.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4%

年末各类人才总量36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7万人,高技能人才91.2万人。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45万件,比上年增长21.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0.9件,比上年末增加14件。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和首批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PCT专利申请3019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868.78亿元,比上年增长38.9%

科技创新布局实现历史性突破。苏州实验室挂牌组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成立苏州太湖光子中心,组建高功率半导体激光等13个创新联合体,启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长三角园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实施。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5家,累计1111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家,累计1363家。全市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7家。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累计91家。

认定江苏独角兽企业10家;认定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185家,累计达299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2家,累计达17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万家,达到2.23万家。年末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达2.2万家,比上年增长25.2%。加计扣除额926.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5%,折合减免企业所得税231.52亿元。苏科贷实现苏州市域全覆盖,科贷通全年为2540家企业解决贷款119.87亿元,比上年增长42.5%

全年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1所,新增学位6万个。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80所(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所;在校学生178.18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9.27万人;毕业生36.51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7.6万人;拥有专任教师11.95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1015所,比上年末增加49所,在园幼儿37.75万人。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四星级普通高中实现各县区全覆盖。全力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C9高校全部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

十、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举办第二届苏州·中国文化产业峰会、第四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第十一届苏州文博会,承办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精心办好全国中秋晚会。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86家,比上年末增加143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3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3.2%碧螺春制作技艺入列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加强一城百馆、博物苏州品牌建设,有序推进苏州市考古博物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建设,打造苏州古籍馆启动编纂苏州全书》。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1座,备案博物馆45座,文化馆11座,文化站93个。戏剧类作品《打折》摘得第十九届群星奖,江苏省唯一获奖作品。中篇弹词《红色摇篮》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打响四季苏州·最是江南旅游品牌。平江历史街区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常熟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市拥有5A级景区6家,4A级景区36家。新增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精品村10个,累计47个;新增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累计60条;乡村旅游精品民宿80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922.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63.35亿元。年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苏州古典园林文化遗产旅游案例获评全国优秀案例。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37家,其中医院247家、卫生院81家。卫生机构床位8.0万张,其中医院6.9万张、卫生院0.8万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0.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1万人、注册护士4.7万人全年各级医疗机构完成诊疗量8658.7万人次,比上年减少6.9%。加快推进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市立医院总院项目和市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建设。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出台《苏州市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全市22个中医药项目分别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建改建体育公园(广场)1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91平方米。市民体质监测合格率96.4%。举办省级以上赛事45项,其中全国性赛事29项。精心承办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我市入选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昆山足球俱乐部成功晋级中超联赛全年体育彩票销售47.41亿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户籍总人口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6%,人口自然增长率-0.6‰,比上年下降0.88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1291.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12%。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19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537元,增长3.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85元,增长5.5%。全体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2889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7451元,增长1.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746元,增长5.5%

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600.78万人,比上年增加8.3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24.71万人,比上年增加18.26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62.21万人、631.15万人和571.68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095/月。全市最低工资标准2280/月。

全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210张;新增家庭夜间照护床位2109张,完成11055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服务机构188家,其中养老服务机构170家、儿童服务机构6家。年末托育机构733家,托位4.03万个。

十二、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稳步推进城市更新试点,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6个,建成海绵城市面积45.97平方公里。积极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入选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东太湖隧道、苏州湾隧道、阳澄湖星济隧道同步开工,中环西线北延、312国道苏州东段、独墅湖南隧道、金鸡湖隧道主线建成通车。轨道交通6号线、7号线、8号线进入土建施工高峰阶段,11号线开展全线动车调试工作。持续推进高质量双千兆网络建设,年末城域网出口带宽21.7TB/s,累计建成5G基站达38619个。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661.7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4%,其中工业用电量1213.3亿千瓦时,下降4.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85.8亿千瓦时,增长16.4%。全市拥有区域供水厂21座,总供水能力752.5万吨/日,其中市区供水能力365万吨/日。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67.05万吨/日。全市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42.71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2%;家庭天然气用户355.3万户,比上年增长6.5%。年末全市拥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点5922个,公共自行车13.6万辆。市区新增共享单车3.8万辆,累计6.8万辆。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用水总量100.2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4%。其中生活用水下降0.8%,工业用水下降5.0%,农业用水增长9.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22.2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7.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7%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一山一策”“一湖一策精细化管控。市区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1.4%。省考(含国考)断面水质优比例92.5%。完成劣类水体整治 486 条,建设幸福河湖 630 条。太湖实现连续十五年安全度夏。

新增及改造城市绿地379万平方米,新(改)建口袋公园83个。年末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完成营造林2.3千公顷、建成省级绿美村庄9个,林木覆盖率达20.5%。新增受保护湿地面积5242.95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2.4%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全年累计排定实施VOCs治理项目1270家,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24家。改造提升和处置淘汰低端低效工业企业超过3000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下降2.4%。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全面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51.8%55.9%

注释:

[1]本公报中2022年统计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可比价。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个别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业金融机构、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地方金融组织。

[5]数据来源:本公报中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独角兽企业、“科贷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数据来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机动车保有量、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低保、养老机构、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人才总量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面积、管道天然气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绿地面积、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数据来自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数据来自市城市管理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供水、生活污水处理数据来自市水务局;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农业园区、绿色优质农产品等数据自市农业农村局;进出口数据来自苏州海关;外资、外经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文化、旅游、文物保护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医疗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知识产权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等数据来自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苏州银保监分局;轨道交通数据来自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有轨电车数据来自苏州高新有轨电车集团有限公司;铁路数据来自上海铁路局苏州站;邮政快递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用电数据来自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市行政审批局;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带宽、5G基站等数据来自江苏省苏州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数据来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苏州市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税务数据来自国家税务总局苏州市税务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

相关稿件
苏州市统计局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