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365ag体育 >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 > 重点工作 > 市(县)区

常熟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 2023-01-09 14:45 来源: 常熟市人民政府 访问量:

──2023年1月3日在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市长  秦  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2年政府工作回顾

202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人民共同走过的极不平凡、值得铭记的奋斗之年。一年来,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聚焦绘就“六美集大美”精彩画卷、建设更高品质的“江南福地”目标,在中共常熟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紧抓快干、真抓实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这一年,我们在奋进中求突破。谋划了近500平方公里的苏州市域一体化(常熟)融合创新区,构筑“一轴六组团”城市新格局,探索国企改革、职技融通等改革新路径,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一年,我们在克难中显担当。以责任压实、举措创新筑牢平安防线,成功抵御“2·14”“11·21”等疫情强力冲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群众安全感指数再创新高,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稳健,为苏州高质量发展勇挑大梁。这一年,我们在竞争中赢先机。三甲医院实现零的突破,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通过验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功逆袭,获得国家级荣誉161项、省级464项,一系列成绩振奋人心。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0亿元、增长2%以上,同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0.4亿元、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5亿元、增长1.5%,进出口总额238亿美元,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百强县第四。

1.疫情防控在科学应对中精准有效。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关键要事,充分展现了常熟的韧性与温度。我们坚持系统防控。全市“一张网”,指挥体系处于随时激活状态,流调溯源高效迅捷,构筑外围交通、社会面管控、大数据核查、精准核酸筛查“四道防线”,有效应对多轮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11·21”疫情,全市上下众志成城,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打赢了这场“遭遇战”,为稳定苏州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贡献,为防疫“新十条”平稳过渡争取了时间,有效保障了市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坚持群防群控。全市“一条心”,12.8万名党员干部及志愿者挺身而出,奋战防疫一线;搭建覆盖57万户家庭的“微信群矩阵”应急联络体系,畅通便民服务热线等诉求渠道,解答、处办市民咨询建议52.6万件、办结率100%,市民群众对疫情防控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医护人员在本土抗疫中作出重大贡献,更有1.3万人次分赴多地逆行驰援,在大战大考中彰显常熟担当。我们坚持有效防控。全市“一股劲”,全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秩序的影响。创新开发“常i企”服务平台及“调研通”“供求通”等信息模块,打通企业诉求反馈和供需对接渠道,率先启用货车电子通行证,力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

2.发展蓝图在高位谋划中愈发清晰。全方位、多层次融入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大局,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城市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坚持“城市向南”,与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和相城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形成常熟古城与姑苏古城双城联袂、昆承湖与金鸡湖双湖联姻、常熟高新区与昆山高新区两区联动、苏州高铁北城与苏州高铁新城两翼联合的融合创新发展格局。开发建设重点更为突出。建立组团片区开发建设指挥体系,城市开发力度空前。中新昆承湖园区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基本完成,UWC+创新岛主体建筑地下结构全面完成,引进新经济项目63个。苏州高铁北城与央企达成战略合作,确定“特许经营+联合开发”模式,城市设计方案基本稳定。云裳消费小镇范围确定,2800亩的核心区土地整理加快实施。虞山尚湖古城文保建筑修缮和老旧公寓整治有序推进,西泾岸核心区域房屋使用权集中签约完成70%。数字科技新城常熟数字智能产业园暨松下协创中心成功落地,小型示范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红色沙家浜文旅资源有效统筹,“芦荡火种”项目入选省首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资源要素保障更为有力。通苏嘉甬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助力常熟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市内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苏州市轨道交通10号线(苏虞张段)有效串联起重点组团,直连苏州主城区;“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批启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完成公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优化调整方案、水域保护规划取得省级同意;存量发展启动探索,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万亩;白鹤滩虞城换流站顺利投产,年输电能力312亿千瓦时;苏州“产业在沿江转型、创新在城区集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高端科创成果转化构建了更多渠道,蓝图变成现实拥有了更充足的交通、土地、产业等要素支撑。

3.经济发展在统筹调度中平稳运行。及时出台助企纾困系列措施,建立重点企业重点服务机制,减税降费超280亿元、其中留抵退税60.8亿元,助力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共克时艰,力保经济大盘稳定。工业量质齐升。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870亿元、增长5%,三大支柱产业产值近270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5%。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苏州民营企业100强11家。富士莱、常润股份先后登陆创业板和上交所主板,英华特创业板首发过会。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1668个,提前1年完成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目标,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突破2.8万台(套);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家、五星上云企业12家、A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培育企业6家,数量均居苏州第一,波司登获评国家首批数字领航企业、苏州唯一,常熟开关获评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领军者、全省唯一。获准牵头建设苏州汽车、新能源和声学三大产业创新集群,汽车产业实现营收超1500亿元、占苏州近30%,新能源产业产值逆势上涨20%,锂电级PVDF(聚偏氟乙烯)全球市场份额占有率9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50%。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97家,数量创历年新高,索特传动挖掘机部件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认定。17家企业获苏州市质量奖,古建园林公司获苏州市市长质量奖,新增“江苏精品”认证产品4个、“苏州制造”认证产品7个。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6项,每十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至30.75件。服务业承压趋稳。举办“虞城烟火”购物节等活动,全力提振市场信心和活力。新增苏州市总部企业2家、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1家。持续放大“市采通”平台带动效应,成立跨境电商企业服务中心,建成阿里巴巴速卖通(常熟)跨境电商产业园,完成市采贸易出口20.5亿美元、增长34%。云裳小镇电商产业集聚区获评省首批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电商竞争力居全国第六、全省首位。常熟港转型步伐加快,万吨级以上开放泊位达到18个。农业优质高效。科技赋能农业成效显著,受邀在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交流经验,获评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种业振兴加快推进,农科所获评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26.4万吨、增长2.2%,“常熟大米”“常熟鸭血糯”等6个品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成功创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新增高标准农田2.9万亩,获评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单位。农业人才引育力度持续加强,签约委培涉农大学生55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800人次,连续两年承办“中国新农民”故事会。

4.发展动能在转型升级中快速积蓄。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和投资拉动协同发力,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有效投入持续发力。工业投资“三年千亿”目标顺利达成,今年完成330亿元,连续4年苏州第一。2个省重大项目、43个苏州市重点项目投资进度保持苏州前列。建立产业项目招商协同推进机制,组织金秋经贸洽谈会、省氢能产业合作交流会等招商推介活动,克服疫情影响赴日本、法国、德国等开展境外招商,全年签约项目186个、总投资397亿元。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加大人才引育,全面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常来常熟最倾心”工作品牌,人才归谷·常春藤国际人才港开工建设,入选市级以上双创领军人才253项、增长53.3%,亨通海洋陶雄强团队入选苏州市顶尖人才团队。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02家,新增产学研合作超300项,数量均创新高。深化“揭榜挂帅”项目组织形式,引导标杆企业牵头攻关行业“卡脖子”技术,促成省级科技项目立项71个、全省领先。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85%,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三,获评“科创江苏”试点县(市、区)、苏州唯一。创成全国科普示范市。平台载体日益丰富。出台产创融合“十百千”平台载体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系统谋划金字塔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苏州·中国声谷”加速崛起,苏州产研院常熟创新基地成功落户,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质性运转,引进声学产创项目92个、总投资120亿元。苏州产研院高强激光所、声光微纳所等一批苏州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建设,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4家。亨通海洋获推荐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省级院士工作站,新增苏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家,苏州中欧氢能技术创新中心获评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专项最佳案例,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超90%。加快推进长三角(常熟)国际先进制造产业园、漕河泾绿洲芯城等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新开工苏高新智能制造产业园等载体项目10个,新增产业载体面积超200万平方米,有力赋能产创融合。

5.城市品质在建管并举中全面改善。坚持规划、建设、管理有机统一,城市颜值、品质和内涵进一步提升。交通互联更加顺畅。苏州市轨道交通10号线(苏虞张段)正式开工,南沿江城际铁路常熟段桥梁架设完成,常台高速高新区互通顺利完工,524国道常熟莫城至辛庄段改扩建工程整体通车。沪武高速扩建、海太过江通道先导段开工。衡山路、琴湖路等4条城市道路完成改造,困扰群众出行多年的莲花路全线贯通,城区交通压力有效缓解。新增公交线路10条,开通首条校园快线和微循环公交线,获评省首批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县(市、区)。城市更新更加深入。持续探索城市更新路径,名城保护案例入选住建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手册”,低效产业提升联合自主更新项目入选省首批城市更新试点。深入推进历史街区整理更新,集中房屋使用权超1.6万平方米,蓝·原葺森林文旅产业园盛装开园。“组团式”推进城中村自主更新,完成老旧民宅改造273户。滚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更新,完工17万平方米、新开工15万平方米。分类推进既有建筑更新改造,新启动项目20个、竣工22个,华联宾馆等闲置多年的老旧建筑重获新生。城市治理更加精细。新增停车泊位2.5万个,智能化改造道路泊位1348个,部分热点路段车位日均周转量从2次提升至12次,“停车难”有效缓解。拆除违法建设超350万平方米、违规户外广告5900多处,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近1.5万个,市容市貌有效改善,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迈出坚实步伐。科学应对“梅花”等强台风和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城市运行平稳有序。

6.社会事业在提质增效中全面进步。10项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有序,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80%。公共服务显著提升。新建改扩建学校14所,新增学位8550个。高考主要指标连续12年领跑苏州,清北录取人数再攀新高。“双减”工作推进有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为符合条件的每位在常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学位。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融合发展,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启动建设,获评省2021年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地区、苏州唯一。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突破进展,市二院创成三甲综合性医院,市中医院通过三甲中医医院现场评审,市一院启动三甲医院评审准备工作。市二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立项,填补市医疗卫生系统该领域空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累计98.6万人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0%。慈善事业稳步发展,社会各界自觉参与,超1.3亿元善款善物助力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和扶贫济困,市慈善总会被省政府授予“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称号。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全面落实稳岗留工等系列就业政策,新增就业2.5万人。开展社保“扩面提质”专项行动,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超56万,入选省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综合试点城市、县级城市唯一。完成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苏州市级统筹各项任务,“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全覆盖。新增备案托育机构29家,在苏州率先完成托育机构“一街道一乡镇一普惠”建设。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7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家,新增养老床位1800张,古里镇康博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积极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发放救助资金2.4亿元。建成投用安置房1942套、23.3万平方米。蝉联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文体旅融合走向深入。位列“2022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二,获评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城市和中国最佳绿色休闲名城,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年度全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海虞镇铜官山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常熟籍运动健儿在花样游泳世锦赛等竞技场勇创佳绩,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尚湖马拉松等精品赛事顶住疫情压力如期开办。大科园获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常熟年鉴(2022)》获评省精品年鉴,苏州唯一。美丽乡村全面提质。试点开展农宅归并移位,验收“千村美居”村庄812个,培育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1个、示范村18个,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苏州特色精品乡村6个、特色康居乡村225个,累计建设各类美丽乡村3772个、覆盖率80%。完成供水老旧管网改造5155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597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9.4%。因地制宜拓宽增收渠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金额超5亿元,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1420万元。

7.社会大局在精进治理中保持稳定。更大力度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环境更和谐、更优美、更温馨。安全治理更具力度。安委会和18个专委会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进。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三年大灶”、危化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等专项行动,整治隐患11.2万处。探索“部门联动监管+智慧平台赋能”新模式,深化“一带一帽”等四项执法,非亡人事故压降27.1%。推行重点行业领域企业“班前班后五分钟”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文化体验馆和体验基地建成投用。深入推进省纪委监委督查两个化工园区反馈问题整改,重大危险源企业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化解工作机制,有效防范重点企业债务违约等突出风险。生态治理更具深度。湿地保护常熟模式广受赞誉,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创新模式斩获国际“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常熟长江重要湿地志愿巡护案例获评第二届省“绿篱笆环境奖”。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地下水环境调查和分区划定全面完成。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洪洞水质净化厂一期土建工程全面完工,日处理能力达200吨的厨余垃圾项目建成投用,南湖生活垃圾焚烧厂正式关停,“天网”信息化环境监管系统投入运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面完成,在苏州地区率先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省级生态文明镇实现全覆盖。连续开展两轮空气质量强化提升百日攻坚行动,完成企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2091家,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4100辆,PM2.5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以下。扎实开展水环境治理,完成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和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整治劣V类水体99条,建成生态美丽幸福河湖216条,国省考断面达标率100%、优Ⅲ率93.3%。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36件信访件提前1年全部办结。社会治理更具温度。积极开展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防范打击养老诈骗等专项行动,刑事发案数实现“十五连降”。投用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立“20+N”重大涉稳风险动态排查化解督办机制,258件中央信访联席办交办的重复信访事项全部报结。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成法治乡村实训教育基地,推行“村规民约履约评议”机制,335个村(社区)实现“援法议事”全覆盖,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8.履职能力在深化改革中明显提升。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纠治“四风”,认真抓好巡视整改,强化审计监督,深化预算绩效管理,“三公经费”下降6.9%。大力压降融资平台,做好债务管控,确保债务风险等级“不返色”、债务率“不倒涨”。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获批实施“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国家级试点,成功创建省第二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苏州唯一。数字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大数据中心载体建成投用,信息化项目建设启动36个、完成12个。办复人大建议179件、政协提案246件,办结率均为100%。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形成7大市级国企架构体系,出台新一轮国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开办0.5个工作日实现常态化,个体工商户登记实现秒拿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1万户、苏州第二,办理“一件事”8.7万件、苏州第一,获评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

此外,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加快发展,民族宗教、侨台事务、人民防空、外事、档案、电力、供销等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叠加多发的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同心同向、团结拼搏,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取得了极为不易的成果。在此,我谨代表常熟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常部队、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荣誉和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们也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还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主要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还要进一步夯实。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重大平台载体、重大产业项目的支撑还不够强,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成长还不够快,传统产业转型、资源要素保障和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依然较大。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承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城区空间布局、功能品质仍需加快优化,对高端人才、优质项目的吸引力仍需加快提高,乡村振兴工作仍需加快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渠道仍需加快拓展。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精准高效治理能力与市场主体和市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依然突出,政府系统少数干部的思维方式、精神状态、专业素养和担当意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融入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之年,更是破“疫”复苏的重振之年。新的一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更坚定的信心,以更主动的作为,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奋进姿态谋发展、抓落实,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竭尽全力将疫情耽误的时间追回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常熟新实践,奋力绘就“六美集大美”精彩画卷,加快建设更高品质的“江南福地”。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到账外资8.8亿美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238亿美元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8%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节能环保等各类约束性指标。

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站在“后疫情时代”转向“疫情后时代”的风口上,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树牢四种思维。

一是树牢系统思维,聚常熟发展之势。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要坚持统筹兼顾,各类议事协调机构都应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部门板块服从大局更需服务大局,在协同中向前多迈一步、多干一分,坚决杜绝各自为战、内卷内耗。要做好顶层设计,置身长三角一体化、苏州市域一体化等大背景下谋划和开展工作,立足提高整体性和协同性的角度制定政策、出台措施,既防止头痛医头、零敲碎打,也避免出现“合成谬误”,充分激发全社会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干事创业活力。要把握工作节奏,结合财力情况和发展实际,分清轻重缓急,既不贪功冒进、寅吃卯粮,也不故步自封、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二是树牢创新思维,促常熟发展之变。“旧钥匙”永远打不开“新锁”,守正更要创新。要加强学习,提高对形势的洞察力预见力,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精准识变。要摆脱路径依赖,坚决摒弃经验主义,用好大数据、市场化等新理念新手段科学应变。要坚持自我完善,聚焦片区开发、政府扶持、服务供给等重点领域,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在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动政策性创新中主动求变。

三是树牢落实思维,强常熟发展之要。实现美好蓝图,唯有狠抓落实。要锚定关键抓落实,找准要害、捏住“七寸”,将有限的资源用来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花小钱办大事办要事。要保持定力抓落实,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既立足长远抓好规划设计和基础补短,又保持定力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懈怠、不折腾,稳扎稳打向前走。要雷厉风行抓落实,以清单化、项目化、节点化的招式干工作,以等不起、跑起来的状态去争政策、抢项目和解难题,让所有工作形成“闭合环”、按下“快进键”。

四是树牢底线思维,固常熟发展之基。底线守不住,发展就没保障。要增强忧患意识,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以确定性措施应对不确定性变化,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决不能在民生、安全、稳定等领域发生冲击道德底线事件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要守规矩遵章法,依法履职,依规干事,绝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

推动2023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全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锚定在实体经济上,全力以赴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推动投资由量增向质优迈进。紧紧围绕“产业在沿江转型、创新在城区集聚”的工作部署,积极对标学习上海临港经验,瞄准上海等地的溢出产业、研发机构和楼宇经济等重点领域招商引资,不求多而全,但求专而精,不断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招商方向更聚焦,围绕“354”产业布局及三大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编制新一轮重点产业招商图谱,紧盯行业“头部”和细分领域龙头,精准实施强链、补链、延链招商,引进超20亿元内资项目3个、超10亿元内资项目8个、超亿美元外资项目2个。项目准入更严格,聚焦产业先进性、技术创新性、投入强度、产出效益等关键指标,加强项目供地评价和要素支撑,切实将宝贵的资源配置到优质项目上。项目建设更高效,出台重点项目推进管理办法,依托项目管理平台,强化项目全流程动态跟踪和精准服务,确保170个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如期开工,完成工业投资超280亿元。投资保障更有力,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深入推进“一图一表”和存量发展,确保拆旧复垦3000亩、原地盘活提升6000亩。

2.推动消费由传统向新兴升级。聚焦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全力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品质提升,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和贡献度。推动商业载体提档,大力培育楼宇经济,打造专业特色楼宇;全面建成“琴湖会客厅”,加快方塔东街步行街整体提升改造,新增尚湖、体育中心等夜经济载体,推动沙家浜风景区创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持续擦亮“虞歌畅晚”夜经济品牌;不断丰富消费场景,持续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大力推动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构建电商直播人才培育、扶持体系,强化与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提升电商园区的运营服务水平,全面推动电商产业品牌化、时尚化、差异化转型。

3.推动外贸由单一向多元突破。全面创新和拓展外贸的业态和渠道,进一步激发外贸新活力。加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推进改革创新经验的复制推广和先行先试,探索实施“区港联动”监管模式,不断提升综保区和常熟港联动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布局海外仓、跨境物流、跨境直播,加快推动“市采通”平台跨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力争实现市采贸易出口22亿美元。加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培育,力争新认定苏州市级以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3家,新增AEO高级认证企业4家。鼓励企业扩大境外投资,积极抢占国际市场。

二、坚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导向,全力激发产业转型的动力和潜能

持续深化产创融合,更大力度建设产业创新集群,着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促进创新和产业的主体相互作用、产生聚合效应,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的活力与竞争力。

1.增强集群发展势能。聚焦汽车、新能源、声学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和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培育一批更具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骨干企业,吸引集聚更多配套企业和项目,加快形成具有常熟特色的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汽车以三电、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为核心发展方向,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加快打造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新能源以氢能、锂电、光伏为主要方向,充分发挥丰田研发中心、未势能源、重塑、英特模等头部企业创新优势,更深更广融入国家首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建设,全力打造新能源和电子信息领域新材料生产基地,产业规模达到750亿元。声学以加快推进“苏州·中国声谷”建设为着力点,聚焦声功能材料、智能电声、海洋声学等重点方向,赋能汽车、海洋通信、半导体材料等优势产业,引育产创项目100个,新增投资超100亿元,力争产业规模迈上400亿元台阶。

2.积聚创新驱动动能。深入实施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新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样板城市。持续深化产创融合“十百千”平台载体建设工程,推进存量载体提档和增量载体布局,力争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研院金属所、北大分子所等更多材料领域科创载体纳入苏州实验室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氢能源研究院、智能座舱创新联合体等重大产创融合基地建设,新增苏州市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10家、企业研发载体30家,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4家,新增科创载体100万平方米。发挥基金招商作用,吸引更多优质资本参与创新体系建设。依托“汇科创”大数据平台搭建创新主体预备库、提优库和成长库,滚动式、全周期服务科创企业2000家,加快推动瞪羚和独角兽企业提质扩面、力争科创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进一步强化与南京大学的全方位合作,持续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产学研协同,充分发挥常熟理工学院、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优势,用好UWC、常春藤校友联盟等国际化引才渠道,新增科技招商项目1000个、各级各类科技领军人才项目200个。启动实施省职教“双优计划”,建成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探索构建“订单班”技能培训模式,新增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各5000人。

3.提升产业转型效能。更加注重细分领域数智应用和场景赋能,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800个,新增工业机器人2000台、标杆荣誉200个。出台品牌服装和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计划,推动传统服装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化工产业向集成电路、新能源领域先进材料转型。抓好中小企业梯队培育,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培育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个。推进质量强市和标准化战略,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2项以上,新增“江苏精品”“苏州制造”认证产品不少于4个。加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每十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件。打造“虞城上市通”一站式服务平台,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合并、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2家、报会企业3家。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文化产业规上企业突破110家。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步伐,推进种业公司育繁推平台建设,新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绿色蔬菜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2个,确保粮食总产量达到4.6亿斤。

三、坚持“市域一体化”导向,全力优化城市成长的空间和形态

围绕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功能布局,加快“城市向南、产业沿江、老城更新”发展,推动城市能级跃升。

1.以片区开发助力南向发展。聚焦苏州市域一体化(常熟)融合创新区建设,围绕G524南融发展轴,统筹推动组团及重点片区开发建设。中新昆承湖园区强化与苏州工业园区全方位合作,依托中新集团先进规划理念,深化北半岛及湖西片区等城市设计,全面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UWC+创新岛、低碳数字产业园等项目进度,启动中新昆承湖绿发产业园、中新智地产业园等载体建设,竣工投用日航、波司登凯悦等高端酒店,推动创新智慧低碳湖区和科技产城融合高地加速崛起。苏州高铁北城全面启动开发建设,积极融入苏州高铁新城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片区搬迁安置,加快区域骨架交通体系构建,聚力打造面向沪苏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园集聚区。数字科技新城完成常春藤国际人才港、常熟数字智能产业园暨松下协创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利用高铁、地铁、轨道交通优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智能网联等数字产业以及面向全市重要企业的研发、销售等功能性机构导入。云裳消费小镇高标开展核心区以及莫城南部新型工业园区规划,加快时尚产业集聚和数字化产业生态建设,培育一批新零售品牌设计研发中心和互联网交易平台总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特色消费新地标。历史街区加强与姑苏古城在保护利用、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完成西泾岸核心区院落更新修缮、街巷立面整饰、市政配套等基础工程,启动酒店地块项目建设,着力提升街区的居住体验。红色沙家浜启动温泉酒店项目盘活,完成民宿酒店、入口景观、商业街区等改造提升,加快发展红色演艺、红色培训、红色文创等红色产业,放大沙家浜红色IP影响力。“苏州·中国声谷”片区完成水系及核心区骨干路网搭设,加快推进声谷科创中心建设进度,启动医疗超声研发中心建设,规划布局海洋水声研发平台、声光融合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声功能材料及器件技术创新中心。琴川·双湖未来城完成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编制,加快房屋征收搬迁,启动道路及河道贯通工程。高铁西站片区优化城市设计方案,启动征地拆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2.以交通建设加速融合发展。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全力保障南沿江城际铁路开通运行,稳步推进通苏嘉甬铁路、海太通道工程建设;启动通常高速何市至白茆段前期、342省道常熟西段快速路省级立项工作,配合做好苏通二通道和苏张高速方案研究;充分利用桥、渡、隧等多个过江通道优势,密切与长江以北的联系,当好跨江融合“桥头堡”。聚焦苏州市域一体化,稳步推进苏州市轨道交通10号线(苏虞张段)建设;加快实施青墩塘路快速化改造、广济路北延、沙阳线改造等工程,研究青墩塘路东延连接昆山长江北路北延、204国道东段快速路、昆承快速路连接昆山外环快速通道建设方案,启动常昆路及辛渭线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全面构建联通周边区域的“30分钟”交通圈;做大做强常熟港,全面提升常熟港专用航道通航能力,加快码头提档升级,积极融入苏州港整体发展格局,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200万吨;加快推动望虞河拓浚、航道“五改三”提级、入江枢纽外迁,建设高等级内河航道,构建直达苏州腹地的多式联运通道。聚焦市内一体化,做好常熟西站连接线工程立项、用地报批和PPP入库,力争主体工程开工,加快补齐西部交通短板;完成扬子江大道改扩建,实施农村公路大中修;以524国道市政化改造为示范,推进全市干线公路沿线环境提升工程。

3.以城乡统筹推动协同发展。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新增一批口袋公园,建设改造绿地6250平方米,打造一批“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启动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建设,完成城中村自主更新10个单元;加快破题老集镇更新,以“镇中村”自主更新为路径,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先行启动更新试点2处;扩面推进既有建筑更新改造,新纳入试点项目15个、竣工15个;压茬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更新,完成15万平方米、启动8.4万平方米。深化违建常态治理,强化新增违建防控体系建设。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片区化建设,全域推进农宅归并移位,加快推进村庄配套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总数达5000户,持续推进“千村美居”建设,建成苏州特色康居示范区1个、特色康居乡村120个,新增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严格管控古镇、古村风貌,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常熟样板。

四、坚持“生活高品质”导向,全力提升民生福祉的质感和温度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出发,小处着手、难处发力,切实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1.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为引领,以服务片区开发和产业发展为目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学校建设项目12个。加快推动新市民子弟学校转型提升。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提升至90.5%,争创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力支持常熟理工学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国试点改革,更大力度统筹全市医疗资源,进一步优化分级诊疗体系和基层医疗资源布局,做强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提升群众就医便利性和获得感。全力推进市一院创建三甲医院,市五院、梅李及支塘人民医院创建二甲医院,鼓励民营医疗机构错位发展,启动海吉亚医院建设,提升医院救治水平和运营能力。健全完善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吴门医派虞山医学流派传承创新发展。启动“虞心”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完成30所初高中在校生心理健康筛查。推进友好便利城市打造,新建汽车公共充电站30个、安康驿站5家,建成儿童友好社区8个。优化构建多层级的公交运营体系,推进公交车型优化更新,新能源车型占比提升至80%。通过车位智能改造、错时共享等方式,持续缓解停车难题。

2.持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持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制机制,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解决企业用工3.5万人。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推动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面投用、入住率持续提升,推广“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实施适老化改造1000户,全面提升社区居家养老能力。持续开展社保“扩面提质”,积极稳妥推进个人养老金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实现第三代社保卡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化“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建设,延伸医保服务进村(社区)。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体系,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试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坚持房住不炒,进一步优化定向房票安置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新增公积金缴存职工4万人。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推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创建工作。

3.持续彰显城市文化实力。深入整合和发掘利用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等优势资源,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常熟段建设,加快古籍地方文献数字化步伐,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做优做强“一城山水,自在生活”国家级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品牌,放大历史文化名城效应。深化文旅融合,全力推动“风景区”向“度假区”转型,强化重点文化旅游街区建设,新增旅游民宿5家,打造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条;提升“常塾·研学堂”、沪虞团建等研学游、团建游品牌影响力,优化精品旅游线路10条,打响“长三角旅游目的地”新IP,做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准备,争创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红豆山庄AAAA级景区。办好尚湖铁人三项、半程马拉松等精品赛事,围绕“小鲨鱼”水上运动、大湖甸村龙舟等户外运动基地,打造体育产业新“爆点”。推进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建成投用马家浜文化展示馆。加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投用工人文化宫;以建设“省内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公共博物馆为目标,实施常熟博物馆提升改造工程;完成市图书馆适儿化改造,新增“图书馆+”流通点5个。

五、坚持“发展与安全相统筹”导向,全力确保城市环境的宜居和稳定

秉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创新治理方式、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社会稳定,精心打造安全绿色暖心家园。

1.科学精准抓公卫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统筹协调,因时因势调整重大疫情防控举措,从防感染到保健康、防重症转变,平稳有序开展各项医疗救治工作,加快推进疫苗接种,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体系,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强化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城乡三级医疗网络,规范就医流程,全面提升诊疗效率。加强重症医疗资源储备,加快重症床位扩容改造,新增可转换ICU床位140张,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最大程度保护市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毫不动摇抓生态环保。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清新美景”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两高”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措施,深入推进印染行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和绿色环保产业。高标准做好第二轮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PM2.5均值低于27微克/立方米。编制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昆承湖“一湖一策”水质提升工程,建成投运洪洞水质净化厂。持续开展生态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实施徐六泾治理工程,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率不低于93.3%。深化危险废物规范化达标建设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启动南湖垃圾填埋场生态治理项目,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3.不遗余力抓安全生产。落实事故压降总体方案,深化工业集中区、群租厂房专项整治,扎实推进“一带一帽”、“四有四必有”、委外作业等专项执法行动,持续压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督导和重大隐患挂牌整改工作,抓好省纪委督查反馈问题“四张清单”整改,加快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进一步理顺“331”治理机制,持续压降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出租房等火灾隐患。推动科技赋能安全生产,深化工业企业风险报告动态监管,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将更多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

4.精准高效抓社会稳定。深化平安常熟建设,持续巩固治安重点区域整治成效,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抓牢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发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作用,聚焦劳资纠纷、问题楼盘等领域,全面推进诉源治理,推动一批信访积案实质性化解。持续优化“一网统管”平台功能,深化智能感知技防应用,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和“红色社工站”打造,全面加强“枫桥式”村(社区)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持续优化金融生态,分类施策、精准拆弹,防范化解金融和政府性债务风险。

六、坚持“有为政府”导向,全力增强政府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紧紧围绕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持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凝聚力。

1.坚持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有效破解高质量发展、存量发展阶段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探索构建“综合执法+”创新谱系,进一步强化执法协同,力争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持续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行动,全力压降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和败诉率,确保顺利通过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考核。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评估和清理等工作,研究完善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工作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政府内部督查监督,重视司法、舆论、社会监督,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坚持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基本建成市场主体、实有人口、既有建筑“三位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平台,强化数据共享,支撑条块联动,让政府治理更高效、更精准、更透明。加快国资国企市场化转型,持续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做强做优做大中增强对产业创新集群打造、融合创新区建设的支撑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务服务平台系统互联、数据互通、电子证照互认,推进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服务供给规范化、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3.坚持作风建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履职尽责,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统筹用好容错纠错、风险备案、澄清正名等干部激励保护机制,大力营造想干事、干实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认真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行政开支,严控一般性支出,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全力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各项工作。

各位代表,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站在蓄势待发的新起点,紧握时代赋予的接力棒,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中共常熟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更大力度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快速度建设更高品质的“江南福地”,在新征程中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