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提交人大报告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关于苏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时间: 2020-02-17 09:44 来源: 苏州市人民政府 访问量: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落实“六稳”工作要求,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1.93万亿元(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长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21.8亿元,增长4.8%

——固定资产投资4920亿元,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0亿元,增长6%

——进出口总额3141亿美元;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5%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10%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8.3件;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6%左右;

——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2.7%,提高0.5个百分点;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10元,增长8%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为3.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标;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完成省定目标。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上半年增长6%,前三季度增长6%,全年增长6%工业生产总体稳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4万亿元,增长1%,总量连续七年稳定在3万亿元以上。35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长面达57.1%。主导行业稳定发展,产值超千亿元的行业达到11个,其中前六大行业实现产值2.16万亿元,增长0.8%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工业投资1200亿元,增长8.9%,其中工业技改投资90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75%。省市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有力,26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7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7%24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8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2.4%消费需求积极拓展。文化、旅游、健康等消费新热点加快培育,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8%,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5.9%;发放体育惠民卡7万张以上,带动相关消费约2亿元。“老字号”资源深入挖掘,21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二批江苏省“老字号”企业,位居全省第一。对外贸易转型发展。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全市外贸的比重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市场多元化有效拓展,全市对欧盟、东盟、日本、拉美等市场出口增幅保持正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占比提升至21.4%。全年实际使用外资46.2亿美元,新引进和形成的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30家。

(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动能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实现产值7014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1%。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78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4%。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智能制造稳步推进。全年新增省市智能工厂15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82家,推广工业机器人超过5000台;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特色基地2家。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工作深入推进,实现综合评价全覆盖,差别化用地、用能、信贷和排污政策全面实施。现代服务业质量提升。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新增19家市级总部企业,累计179家;新增省级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8家,累计23家。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4家。我市获评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在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年度考核中,我市苏绣小镇、昆山智谷小镇分获第一名、第二名。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9万亩、现代农业园区面积4.2万亩,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吴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示范园创建名单。

(三)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达131.1亿元,增长21.1%。落实重点科技创新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184.8亿元,增长33.1%。“科贷通”累计为6000多家企业解决贷款超400亿元。全市26家创业投资企业(团队、载体)获得省级认定资格,约占全省总数的1/3。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新增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12人,累计262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35人,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加大。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43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7052家,均名列全省第一。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2142家、“瞪羚”企业368家。全市6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仅次于北京、上海。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创新载体加快建设。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批设立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建成运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研究院、中科智能科创中心等一批重大研发机构落户苏州。14家企业获批建设第二批苏州市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5家企业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5万件,增长10%。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设立全国地级市中唯一的知识产权运营引导基金,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运行。

(四)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全年关停淘汰低端落后及过剩产能企业(作坊)1819家,关闭退出72家化工企业。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融资畅通工程,获批设立全国首个“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累计为1.3万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超6600亿元。我市企业债券工作创新和风险防范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全年减轻企业成本620亿元。64个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363.7亿元。“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市县两级机构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制定出台《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深入推进“3550”改革和“不见面审批”工作,着力营造审批最少、程序最简、速度最快的政务服务环境,获评全省营商环境先进地区称号。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数已达188万户,同比增长20.5%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产值1227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7%,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23家企业入围“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6家企业入围“2019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上榜企业数双双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数量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三。重大战略加快实施。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成功获批,制定出台苏州片区建设实施方案,推出143项重点任务举措。亚投行“一带一路”境外投资贸易对接会在我市成功召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项目80个,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10亿美元。认真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实施方案,制定出台我市行动计划,年度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稳步实施。

(五)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沪通铁路跨长江大桥实现全桥贯通,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线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无锡至南通过江通道公路南接线建成通车。南湖路快速化改造、桐泾路北延、独墅湖第二通道、胥涛路对接横山路隧道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开通运营,5号线、6号线和S1线建设稳步推进,开工建设8号线、7号线。建成5G基站5461个,启动项目110个。完成中心城区20条主次干道、60条支路架空线整治和入地工程,我市入选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市区新增及改造绿地350万平方米,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0%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市级财政落实1亿元支持相对薄弱村,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清产核资后达到3180亿元。完成178条农村黑臭河道治理,新增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新增10个市级康居特色村和35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环境质量持续优化。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等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完成长江苏州段沿岸造林绿化8071亩,42条主要入江支流水质优Ⅲ比例达100%711项年度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全部完成,PM2.5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7.8%。大运河堤防加固工程完工111.4公里,阳澄湖中西湖连通工程实现通水,城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87%;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为87.5%86%,同比分别上升18.8个和10个百分点。全市削减非电行业煤炭消费总量478万吨,新增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能力9.75万吨。编制发布苏州市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全市新增受保护湿地2.2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9%

(六)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市用于民生的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686.2亿元,增长10.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7%39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便民惠民成效明显。城镇新增就业17.3万人,完成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4.4人。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市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30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月945元提高到995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每月1323元提高到1393元。全年约2.8万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的经济负担。全市大病保险惠及约13万人,补偿金额7.6亿元左右。发放物价补贴2.4亿元,受益困难群众28.2万人。持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新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0家,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072张、日间照料中心105个。社会事业优化发展。建成投用80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7.3万个。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开工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签约筹建。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积极推进,市疾控中心迁建工程、妇幼保健院项目和太湖新城医院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苏州市戏曲传承中心启用,苏州第二图书馆建成投运,枫桥景区改造提升后向市民免费开放。新建多功能运动场、笼式足球场、笼式篮球场共25片,新建健身步道270公里,市运河体育公园、苏州体育博物馆建成开放。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7.1%16.5%

在回顾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低迷、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加深、内外需求不旺的宏观背景下,我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四个指标与年度预期目标存在差距。此外,产业层次还不够高,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实体企业面临困难依然较多,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高位,重点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需要重视;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工作任务还相当艰巨,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风险隐患防范化解不容忽视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化解。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十四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综合分析判断,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和严峻,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多次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不断增强,巨大国内市场的潜力在持续释放,拥有足够的政策工具以应对经济变局。从我市看,苏州是直面中美贸易摩擦挑战的“主战场”,又处在转型升级、创新突破的关键期,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承压、稳中放缓。但是,全市推动转型发展的积极因素也在增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特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市也将出台一系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各个板块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势头振奋人心。全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保持战略定力,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从拓宽国内市场需求挖潜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培育新的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全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立足苏州实际,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

——进出口总额总体稳定;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左右;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10%左右;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6%左右;

——工业增加值率高于上年;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完成省下达任务;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完成省下达任务。

上述目标中,节能减排等目标是约束性的,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等目标是预期性、导向性的。在目标安排上,注重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六稳”要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与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相衔接,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三是坚持量力而行、积极作为。一方面,兼顾需要与可能、短期与长期,稳妥提出合理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另一方面,按照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的总体思路,适当提高标杆,强化预期目标的激励作用。现对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主要考虑:一是稳中求进的总要求。坚持稳字当头,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我市经济总量即将冲刺2万亿元新台阶,推动这么大体量经济的平稳增长,事关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当前形势下,稳就是进,进才能实现持续的稳。二是体现高质量发展导向。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是推进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6%左右的增长符合现阶段发展特点,有利于推进转型升级,有利于改善民生质量,有利于守住风险底线,有利于引导发展预期。三是与各方面目标安排相协调。这样的安排与全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相衔接,各市、区安排的预期目标也能够支撑全市目标的实现。但是,从基础支撑指标来看,实现增长6%左右的预期目标难度不小,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我们将强化担当作为的精神,鼓足奋勇争先的干劲,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要求,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为引导持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综合考虑减税降费效应、收支平衡需要等因素,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在当前形势下,稳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基础。我们将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实施省市重大项目,狠抓项目实施进度,持续扩大有效投入规模。突出抓好产业投资,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开展工业类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达产,完成工业投资1500亿元。强化“项目为王”导向,用好三项考核“指挥棒”,进一步激励全市上下抓项目、抓招商、抓创新,集中资源和力量突破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扩张和带动潜力足的龙头型项目。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我市营商环境3.0版政策,开展营商环境创新年系列活动,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苏州最舒心”营商服务品牌。强化项目储备,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找准短板、精准施策,培育一批基础设施、新产业、城乡融合、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储备项目,推动省市县、近中远重大项目管理系统的常态化管理。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在就业和收入形势总体稳定、促消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消费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等有利因素支撑下,消费具备温和增长的条件。我们将加快消费新动能培育,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五大幸福产业为重点,完善鼓励支持政策,着力释放服务消费潜力。促进电商与传统消费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创新经营模式,加快线上线下、商品服务融合,做精做深体验消费,开展精准服务和定制服务,引领消费升级。推进消费品牌化,深入培育苏州原创品牌,强化“老字号”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扩大“苏州造”精品和国际化消费品供给。优化提升传统商圈,加快轨道交通站点商业建设,鼓励和支持社区商业发展,加速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继续做好诚信兴商、示范创建等工作,健全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进出口总额总体稳定。世界经济放缓导致海外需求缩减,贸易保护盛行限制全球商业活动,我市进出口稳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们将深化应对经贸摩擦举措,出台实施“开放+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有效投入、营商环境、城市功能”等系列政策,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持续优化“365”应对工作体系、“1+7”应对预案,全面推广“应对六法”,强化“一企一策”服务企业,积极帮助企业争订单、拓市场。全面推进市场多元化,举办针对欧洲、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系列投资和贸易促进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大阪展等境内外重点展会300场以上。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向内外协作配套、两个市场并举转型,推动一般贸易做优做强、比重进一步提升。加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汽车平行进口、一般纳税人资格等国家级试点建设,壮大外贸发展新动能。更大力度狠抓招商引资,精心实施“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吸引更多优质全球产业链领军企业和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关键节点项目落户。

(二)关于创新转型预期目标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左右,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10%左右,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安排这些目标,主要是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加快完善全市创新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助推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全市高新区争先进位。继续支持自主品牌大企业与领军企业建设先进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建设一批关键领域的技术研究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达9000家。持续扩大创投规模,引导社会资本推动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成长。深化与大院大所战略合作,推进纳米真空互联试验装置、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取早日列入国家队序列。持续加大人才投入强度,推动顶尖人才(团队)“一人一策”落地见效,力争全年柔性引进海外人才智力项目200个以上。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6%左右、工业增加值率高于上年。这两项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效的重要指标。我们将坚守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命名一批市级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着力打造高端装备、新型显示、高端纺织等10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高端纺织、纳米技术应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取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左右。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新增智能工厂10个、示范智能车间100个。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工作,全年淘汰和整治低端低效产能企业(作坊)1500家左右。

(三)关于民生质量预期目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这一安排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当前,国家收入分配改革深入推进,新一轮促进居民增收的行动方案即将出台,更多增收红利将不断释放。我们将持续抓好富民增收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合理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强化社会救助托底功能,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持续推进农村居民增收,确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预期目标历年来均与国家和省的调控目标保持一致,因此安排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国家始终将“稳就业”置于“六稳”要求的首位,加大稳岗支持力度,大力扶持职业技能培训,将有力支撑就业保持稳定。我们将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落实降低社保费率等措施,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提足用好失业保险基金支持职业培训“资金池”,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密切跟踪就业形势变化,持续加强经贸摩擦对就业影响的监测分析,准确评估、完善预案,全力保持就业稳定。

(四)关于刚性目标任务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这是今年新增的指标。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践行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开展为期一年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坚决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守牢安全底线,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作为两大约束性指标,每年目标任务均由省分解下达。我们将加大节能技改力度,持续推进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园区创建,加强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强化对重点地区和行业节能预警,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节能量交易,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增长,全力完成省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认真落实生态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科学制定并组织实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年度工作计划,持续提升危废处置能力,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完成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目标。

三、市级重点项目和实事项目安排

2020年市级重点项目计划安排360个项目,其中实施项目352个,前期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1.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53亿元。市级重点项目分为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创新载体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生态环保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五个类型。项目安排原则: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总投资原则上不低于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不低于2亿元;重大科创载体项目计划总投资原则上不低于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不低于1亿元;重大民生工程、生态环保项目总投资原则上不低于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不低于1亿元。行业优势特别明显的产业项目除外。从建设性质看,新开工项目172个,总投资322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79亿元;续建项目180个,总投资963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74亿元。从项目规模看,100亿元及以上项目27个,其中300亿元以上项目8个;50亿元~100亿元项目32个,20亿元~50亿元项目73个,10亿元~20亿元项目87个,5亿元~10亿元项目118个,5亿元以下项目15个。从项目类型看,重大科创载体项目51个,总投资93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204个,总投资6859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143个,服务业项目61个。重大民生工程项目40个,总投资1163亿元。重大生态环保项目15个,总投资459亿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42个,总投资3450亿元。前期项目8个,总投资249亿元,包括4个基础设施项目和4个产业项目。

2020年市实事项目安排方案包括8个方面40个项目,其中教育文体方面7项,医疗养老方面6项,就业社保方面4项,生态环境方面5项,人居环境方面6项,农业农村方面4项,公共交通方面3项,便民服务方面5项。总投资超过360亿元。项目安排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保基本”。重点关注市民日常生活的基本方面,持续加大民生供给。安排新改建学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农贸市场、公共卫生间建设、就业技能培训、苏太猪育种基地建设等项目。二是聚焦“优服务”。从人居环境、交通出行、文体服务、社会关爱等方面着手,安排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程、轨道交通建设、换乘停车场建设、体育消费补贴等一批民生服务项目,注重提升市民获得感和感受度。三是紧扣“高质量”。围绕民生需求热点,创新实施一批项目,不断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安排了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5G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田园乡村试点、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等项目。

四、2020年旧城区改建计划安排

2020年拟实施15个旧城区改建项目,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具体项目见下表:

单位:平方米

序号

建设项目名称

所属街道

征收面积

1

界石浜东

沧浪街道

30000

2

旺家墩

平江街道

32313

3

蔡家村

双塔街道

37404

4

肖金村

双塔街道

16919

5

杨家浜桥

吴门桥街道

15000

6

炒米浜

吴门桥街道

20000

7

钟楼新村改厕

双塔街道

31800

8

平江历史街区成片(中张家巷以北)整治保护项目(一期)

平江街道

200

9

古城保护示范工程(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保护修缮工程

平江街道

29000

10

茅山塘(堂)低洼地改造项目

虎丘街道

2434

11

横塘街道老镇改造四期

横塘街道

2190

12

横塘街道老镇改造五期

横塘街道

7500

13

工业园区新苏路北旧城改造项目

金鸡湖商务区

5892

14

娄江北侧工业区改造

金鸡湖商务区

17569

15

312国道北路北村(F地块)

虎丘街道

205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