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大家知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多年来,我们一直通过新闻发布的形式,向社会报告江苏年度生态环境状况。经省政府领导批准,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向大家介绍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生态环境厅钱江副厅长,综合业务处缪明生处长、自然生态保护处朱德明处长、水生态环境处张玉国处长、大气环境处王军敏处长、生态环境监测处王春副处长。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
首先,请钱江副厅长介绍情况。
钱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2022年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首先,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2022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全省GDP跨入12万亿元台阶的同时,PM2.5年均浓度实现了2013年以来“九连降”,连续两年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考断面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达91%,首次突破90%,达到优级水平。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太湖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并高质量实现“两保两提”新目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至88.9%。全省生态质量达到二级标准,调查记录到物种数6903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保护物种94种。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连续三年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的特点更加鲜明、良性互动的局面得到巩固。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充分肯定我省工作,认为江苏工作力度大,取得明显成效,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环境空气质量。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PM2.5浓度和优良天数比率均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PM10、NO2浓度同比下降,SO2、CO浓度同比持平,O3浓度同比上升。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的210个断面中,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91%,无劣Ⅴ类断面。省“十四五”水环境质量考核的655个地表水断面中,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断面比例为96%,无劣Ⅴ类断面,达到年度省级考核目标要求。2022年,江苏省长江流域总体水质稳定在优级水平。长江干流江苏段各断面水质均符合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淮河干流江苏段各断面水质符合Ⅱ类。太湖总体水质为Ⅳ类,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Ⅱ类和Ⅰ类,总磷和总氮平均浓度为Ⅳ类,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各断面水质均达到或好于Ⅲ类。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达到或好于Ⅲ类标准)水量为75.57亿吨,占取水总量的98.8%。近岸海域95个国控水质监测点位中,达到或好于《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的面积比例为88.9%,三类为6.6%,四类为2.8%,劣四类为1.7%;优良海水面积比例超过了国家考核目标25.5个百分点。入海河流国考断面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为93.9%,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
三、土壤环境质量。“十四五”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330个一般风险监控点位中,污染物含量在风险筛选值以下的点位有301个、占比91.2%,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四、声环境质量。全省设区市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4分贝,同比上升0.2分贝。13个设区市中,7个市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二级,属于较好水平,其余6市为一般水平。全省设区市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夜间平均达标率分别为97.6%和87.5%,同比分别上升了0.7和2.1个百分点。
五、生态质量状况。全省生态质量达到二类标准,全省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结构较完整、生态功能较完善。根据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录到物种数6903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1999种、陆生脊椎动物449种、陆生昆虫1918种、水生生物2537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保护物种94种,同比增加。我省境内长江、太湖和淮河三大流域水生态质量分别处于“良好”“中等”“良好”水平。共监测到淡水水生生物1057种,其中底栖动物、着生藻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多样性级别均为“较丰富”。
六、农村环境状况。全省开展空气质量监测的136个村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1.3%。开展监测的22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182个县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为87.9%。
七、辐射环境状况。全省辐射环境66个国控点和222个省控点监测结果表明:空气吸收剂量率、大气和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水平;太湖、淮河、长江等重点流域水体及近岸海域海水、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水平;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水中放射性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点监测结果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的要求。关于去年情况,我简要介绍这些,详情请大家参阅《2022年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今年以来,在全省经济快速恢复向好、动能持续增强、预期显著改善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持续改善的态势。截至5月7日,全省PM2.5浓度同比下降4.9%,优良天数比率同比上升4.9个百分点;1—4月,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太湖湖体平均水质达Ⅳ类、湖体总磷浓度同比下降7.1%、总氮浓度同比下降21.5%,均处于近10年同期较低水平。以上就是去年和今年以来全省生态环境的总体情况,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谢谢钱江副厅长。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记者朋友们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一家媒体。下面可以提问。
中新社记者:当前,全省正在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请问,江苏生态环境系统在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谢谢!
缪明生(省生态环境厅综合业务处处长):好的,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在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聚焦地方发展中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落地、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环节,实施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工作主要有4个方面特色做法:
一是积极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们发布了《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服务高质量发展十项措施》及其实施细则,助力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特别是对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地方,进行排污总量指标的奖励,更大力度支持高质量发展。开展县域生态环境集成改革试点,专门出台支持政策意见,助推江阴印染、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以厅市会商方式,支持常州开展“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支持南通生态建设和政策改革创新,破解生态环境突出难题;以厅市共建方式,与盐城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二是精心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助力稳定经济增长。在地方政府承诺兑现排污总量指标来源、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提下,可以实施重大项目环评承诺制审批,对于符合条件的,可以先行进入审批程序,让优质重大项目进入落地的“快车道”。深化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园区限值限量管理,腾出的排污总量指标优先用于园区新上项目。这样把园区治污减排的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既保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又能让园区安心上项目,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双赢。对同区域、同类型综合提升的项目,还探索环评“打捆”审批模式,受到一批中小企业普遍欢迎,既提高了效率,还少花了成本。
三是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提升能力。充分发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拉动投资、促进就业的关键作用,加快落实我省“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规划,持续开展县以上城市水污染平衡核算,强化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继续建设“绿岛”项目,建设共享共用的环保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治污成本。比如,南京市有一条“网红”餐饮街,人气比较高,但是周边居民对于油烟有一些投诉。随着商户共享的餐饮油烟“绿岛”项目正式投入使用之后,95%以上的油烟被净化去除,困扰居民的油烟问题也迎刃而解,并且这些商铺的治污成本也下降,受到广泛好评。组织开展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岛”试验区试点项目评估,对试点项目予以资金补助,不断提升自然生态保护水平。
四是持续强化绿色金融创新,激发环境资源市场的活力。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以“政银协同、惠企助绿”为主题,召开金融助力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大气污染治理专场对接会,帮助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方案。持续推进“环保贷”“环保担”,解决企业环保项目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难题,仅2022年当年就发放“环保贷”45.48亿元,“环保担”入库项目总投资达到200多亿元。组织实施“十四五”财政支持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创新若干举措,对长江生态保护修复、“绿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回答完毕,谢谢。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据了解,今年3月份以来,烟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重点污染物排放量是持续攀升的,包括此前也感受到一些雾霾天气、沙尘等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给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带来困难。请问,我们对这样的情况是如何解决的?
王军敏(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好,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刚才钱江副厅长在通报去年和今年以来大气环境质量过程中也介绍了,江苏大气环境质量处于持续改善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开展了一系列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这里有一组数据:江苏GDP总量从2013年的5.9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超过12万亿元,增长107.3%,同时期江苏大气PM2.5浓度由2013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2微克/立方米,下降56%。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能耗、煤炭使用量、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那么在经济总量增长一倍多的情况下,大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PM2.5浓度下降了56%,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成绩。大家可能还有印象,2013年经常有雾霾天,如今可以说蓝天白云、“水晶蓝”成为了常态。
今年以来,尤其是3月份以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幅度是收窄的。这也提醒我们,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既是显著的,也是脆弱的。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企业去呵护,为环境质量的改善作出自己的努力。面对这一情况,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既定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方向不动摇,强化系统治理,更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主要做了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依法治污,完善法规标准。今年5月1日起,江苏省正式施行新修订的《江苏省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强全省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监管,减少移动源污染。对于工业涂装、施工扬尘、木材加工、印刷等重点行业,江苏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也将于今年正式实施。地方新标准的实施,有力推动了相关行业提标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腾出容量。
二是坚持源头治污,实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我们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出台《江苏省煤电机组深度脱硝改造的工作方案》,属全国首家,主要目的是针对近年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电力供应增加以后,带来火电运行负荷波动,波动过程中一些火电机组频繁启炉和停炉,容易造成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深度脱硝改造。全省1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在2025年底前要全部实现全负荷脱硝,目前全省符合条件的128台机组已有75台完成了改造。推动全省钢铁企业加快超低排放改造,以更低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开展了全省生物质电厂与锅炉综合治理,推进生物质电厂(锅炉)超低排放改造。今年,我们还计划推广新能源汽车25万辆以上,在全省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在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等领域显著提升新能源车辆使用比例;另外,全省年内还要新增2万个以上的公共充电设施。
三是坚持精准治污,提升非现场管理水平。全省大气网格化监测站点、重点工业园区空气质量站点相继建成投用,有力增强了全省大气监测监控能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精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有案必查。
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一方面,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促进市场公平和竞争公正,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助力经济平稳运行和向好发展。总之,面对排放量的增加和不利气象条件叠加的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提升治理水平、提升管理水平来增加减排量,以更多确定性的减排量,来冲抵不利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影响。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央广网记者:最近,我们越来越频繁看到在社交媒体上,大家分享江苏的水清岸绿、江豚腾跃的景象。请问,江苏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方面有哪些新的做法和成效?
张玉国(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好的,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正如大家在抖音、媒体公众号、朋友圈里看到的那样,这几年我省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从数据指标上看,2022年全省210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例首次突破90%、达到91%,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84.2%的目标任务,改善幅度在长三角地区最大。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5年稳定在Ⅱ类,太湖连续15年实现了“两个确保”。
从生物物种上看,整治后的灌河入海口重新发现了四鳃鲈鱼,曾经消失10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伪虎鲸也在此处重现。长江江苏段的生物物种资源密度显著回升,被称为长江“晴雨表”的江豚数量和活动范围明显扩大,近期更有网友拍到了母子豚伴游嬉戏的温馨场面。
从群众感受上看,江苏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水韵特色鲜明,“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殷殷期盼。我们以“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为目标,统筹推进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修复,群众身边的一条条河湖新颜焕然,大家越来越感受到水韵江苏之美。
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离不开坚决有力的治理措施。这几年:
我们有效夯实环境基础设施。创新开展了全省城镇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管理工作,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的实施意见》,按照每年5%的比例稳步提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力争到2025年全省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0%,有条件的地区达到100%。出台我省差异化管控的地方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DB32/4440—2022),实施新一轮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下决心推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全面加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我们大规模推进源头治理。针对制约我省水质提升的总磷问题,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总磷污染控制的意见》,全面开展全省涉磷企业的排查和整治。针对面广量大的农业面源污染,一方面,我们按照“肥水不下河、退水不直排、养分再循环”思路,加快推进农田排灌系统的生态化改造;另一方面,出台全国领先的《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加快推进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新康村的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农田排出来的总磷平均去除率达40%以上。
我们积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大力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岛”试验区建设,通过科学、积极和适度的人工干预措施,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正向演替。南通海安市累计建成11座生态安全缓冲区,通过人工湿地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水质从一级A标准提升到准Ⅳ类标准,降低了治污成本,扩大了生态环境的容量。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推进江苏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让老百姓更加切实感受到江苏的河湖之美,也欢迎大家更多参与到我省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中来,共同守护好江苏的碧水清波。谢谢大家!
现代快报记者:近期江苏公布了鸟类观测情况。请问关于鸟类等生物多样性观测和保护,有哪些新技术新手段,有没有在全国首创或者独具特色的一些手段方法?谢谢!
朱德明(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十分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鸟类生物多样性,是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生态系统质量的一个“晴雨表”。江苏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中心节点,每年大约有250种、近5000万只水鸟迁徙途中要在这里停歇觅食,而且种类、数量还在不断地刷新纪录,部分濒危鸟类在江苏的种群数量达到了全球之最,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鸟类多样性保护工作。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县域行政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截至目前,累计记录到鸟类20目68科358种,占到陆生脊椎动物调查总数的80%,与2020年首次公布的本底调查数据相比,鸟类的种量增加了15%(47种)。其中,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黄胸鹀等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的指示物种频繁现身,成为江苏自然生态质量改善的鲜明写照,人与鸟类和谐共生的成效十分明显。今年4月份,省生态环境厅第一次召开了鸟类生物多样性观测点评会,全面了解各地鸟类观测工作最新动态,分享成功经验案例,不断探索鸟类观测新路子、研究新方法,持续推动鸟类观测与保护工作。
在鸟类观测方面,我们创新推动视联网、AI识别、声音“图谱”等国内前沿的技术手段,将其融入到日常观测之中,及时掌握鸟类变化的态势和分布范围,提高观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比如,在南京、泰州等地,安装了多台视频监控设施,打造湿地水鸟“全方位”常态化观测体系;在南通、盐城等地,在高潮地、塘口、滩涂等重要区域,搭建鸟类的AI观测平台,实现对鸟类的“全时段”智能在线观测,有力推动鸟类观测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迈进。此外,积极组建鸟类科学观测团队,在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自身队伍的基础上,广泛调动具有丰富经验的研究者、志愿者、爱好者参与其中,搭建“多点连接、多线交汇”的综合观测体系,运用多种新技术、新手段共同打造全民参与的江苏观测模式,让“堂前燕”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鸟类保护方面,我们创新结合生态岛试验区、生态安全缓冲区等国内先行的生态保护建设模式,通过微地形改造、自然生境恢复、迁徙廊道连通、原生浆果种植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科学营造鸟类适宜的生存空间和巢址生境。特别是湿地作为鸟类生存繁育的栖息地和移动的“加油驿站”,虽然江苏纳入国际湿地名录的湿地才3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11位,但十年来江苏自然湿地保护率由原来的25.9%提升到61.9%,湿地面积超300万公顷,湿地保护率全国最高,这些也为越来越多的鸟类构建了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栖息之地。
最后,向记者朋友们通报一下,本月22日左右,我们将在连云港举办“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到时欢迎各位记者朋友莅临,我们也会请省环保宣教中心通知各位。谢谢大家!
光明日报记者:今年的生态质量首次采用了生态质量指数(EQI)进行评价。请问一下,这个指数有什么特点,以及它的评价结果表明了什么?谢谢!
王春(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副处长):好,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始终把生态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作为生态保护监管的重要支撑。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首次提出生态质量指数(EQI),并于2022年将其正式纳入国家对地方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正式取代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用来反映国家、省、市、县四级行政单元的区域生态质量状况。从EI升级到EQI,是生态环境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对十多年来生态状况评价工作的系统升级。EQI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更加聚焦区域生态的综合评价。与EI相比,EQI不包含表征环境状况的污染负荷指数等指标,首次引入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标,并增加了生态用地面积、重点生态空间连通度、海域开发强度、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等相关指标,更加精准地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状况,能够为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成效评估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构成EQI的指标当中,有很多与老百姓的感受相关,比如“建成区的公园绿地可达指数”,考察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公园绿地周边,10分钟步行可达范围所覆盖的面积占比情况,一个城市建成区公园数量越多、绿地的面积越大、分布越合理,这项指标得分就会越高。
三是更加强化对地方政府生态保护工作的正向引导。使用EQI考核评价时,主要考核被评估地区生态保护成效和生态质量改善情况,淡化被考核地区生态质量本底差异,不同地区不进行横向比较,注重区域自身变化趋势的比较分析,地方政府只要在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方面真抓实干,就能取得好成绩。
EQI主要从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胁迫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是对生态系统整体情况的“综合体检”。生态格局是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的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的一些类型、数量、空间分布和配置的情况;生态功能主要反映生态系统的服务和调节的能力;生物多样性反映区域物种层次和生物多样性状况;生态胁迫反映生态系统所受的人为开发的干扰以及自然灾害的情况。根据EQI的高低,可以将区域生态质量从优到劣分为一类到五类。2022年,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达到二类标准,它表明我省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生态结构较为完整、生态功能较为完善。
下一步,我们将以生态质量评价和考核为抓手,加强生物多样性观测能力建设,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为重点,加强生态监管,积极推进“生态岛”试验区、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如果还有什么其他问题,会后还可以进行单独采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