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专题 > 苏派校长思想汇 > 高中教育

文化统领课程落实 促进学校品质的全面提升

来源:发布时间:2018-06-07 16:06浏览量:字体:

  江苏省昆山中学创建于1946年,是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和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2012年,昆山市政府投入7.2亿元易地新建昆山中学,学校以此为契机,优化配置各种办学要素和资源,系统建设学校文化、办学特色和课程体系,走“文化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内涵发展之路,办学成效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教育报刊介绍。

  先进、适合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有人共同创造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外显为学校特有的精神、制度和物质形态,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我校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并以此统领各项工作,在其长期熏陶下,学校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整体特质,洋溢着昂扬向上的团队力量。 

  江南水乡文化浸染我校七十余载,其内在的优雅、尚真、执著、创新、至善、包容等优秀元素深深烙印在我校的传统文化中,昆中人将其与学校的代表性文化符号相融合,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以“传是”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传是,原为昆山先贤徐乾学先生的藏书楼名,后为昆山中学的图书馆名,“传是”精神在办学实践中逐步扩展为三层含义。一是传承文化,强调培育学生的全面素养和健全人格,发展为“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自主的发展”的办学宗旨。二为“实事求是”,发展为“日知日行日成,求实求是求真”的学校精神和“求真、务实、进取、创新”的校风。三为“各是其是”,即尊重师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和行为方式,追求民主、多元、开放、包容的办学风格,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多元、适切的课程体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课程是学校落实育人目标的载体和抓手,我校基本形成由国内课程与国际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互促进的课程体系,通过开发由物态资源、文本资源与信息化资源相互补充的资源体系,构建由课堂教学、实践研学和环境浸润相互促进的实施方式,完善“尊重差异,关注变化,强调多元”的评价机制,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国际课程本土化,校本课程常态化”。进而,为每个学生搭建自主性、发展性学习平台,使他们在高水平完成国家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能自主选修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切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也使全校范围的课程和教学改革焕发出创造、互动的活力。 

  一是引进国外优质的课程资源,与美国瓦萨琪高中联合开办中美合作课程项目,为学生创设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两届毕业生全部进入世界名校深造。二是建成由4大类、近50门课程构成的校本课程群,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其中,德育心理类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养成、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地域文化类课程(“水乡昆曲韵”等12门)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相对薄弱的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学科拓展类和实践创新类课程(“人工智能基础”等34门)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系统、科学的规划建设是学校品质提升的保障 

  学校的所有办学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系统化建设能赋予学校整体发展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校通过整体规划和系统建设,融文化、课程和特色建设为一体,整体建成“江南水乡文化特色学校”,将学校群体的核心理念全面融入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教师、学校在交互影响中获得共同发展。 

  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创新方面,近五年,学校有500多名学生在学科奥赛、科技创新大赛、国际机器人大赛等比赛中获奖,如章逸飞同学荣获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姚博文等4名同学勇夺国际机器人亚洲公开赛高中组金奖,等等;学业成绩方面,高考高分人数和北大、清华录取人数连续两年居苏州市前列,今年,2名学生分获苏州市理科第一、第二名。二是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在学校文化的浸润和课程建设的促进下,绝大多数教师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主动追求专业成长,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关爱学生的骨干教师,学校现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8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姑苏教育人才各6人,苏州市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32人。三是促进学校的品质提升。物态环境方面, “是园”内粉墙黛瓦、修竹倚墙、叠山理水,“容湖”中轻波涟漪、小桥流水、亭廊戏台,校园中处处如诗如画,透溢出江南水乡韵味;办学思想方面,日益凸显循理、创新、包容、开放、至善等特点,有效激发了全体师生的创造力和主人翁意识。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等2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得到来校参观交流人士的广泛好评,已成为当地人民满意、学子向往的学校。(江苏省昆山中学校长  徐晓林)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