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专题 > “双减”大家谈

委员对话谈“双减”,一周年都有啥变化?

来源:人民政协网发布时间:2022-08-01 16:37浏览量:字体: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场前所未有的“双减”改革正式启动。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总校校长李有毅走上“委员通道”,畅谈了自己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工作者对“双减”政策的深切感受。当晚,全国政协委员黄宇光、杨承志以本报特邀委员记者的身份围绕“双减”问题对李有毅展开了访谈。

24日,在“双减”政策推进一周年的节点上,在教育周刊的支持下,三位委员再次就“双减”的推进成效和现实挑战进行了对话。特编辑整理,以飨读者。


李有毅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总校校长

黄宇光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

杨承志

全国政协委员,空军航空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1

“双减”推进父母首先要“解放自己”

“双减”要推进,首先父母在教育观念上要先解放自己。只有父母“观念”上解放,孩子们才能真正从“应试”中解放出来。

对于学生而言,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很重要,但是绝对不是一味地学习就能成才。要留出时间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留出时间带孩子走进大自然,逛博物馆、艺术馆,在潜移默化中建树人生观、价值观。

父母应注重发挥日常生活中的榜样力量,言传身教,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政府层面做好“双减”配套激励政策的优化也是势在必行。

黄宇光:李委员好,很高兴和您再次聊“双减”。“双减”推进一周年,我们发现周边的孩子们作业少了,业余时间多了。但也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仍有一部分家长担心孩子的作业太少影响学习效果,依旧悄悄地给孩子增添额外的学习任务。李委员对这个现象怎么评价?

李有毅:就像您所说的,大部分家长对“双减”是支持的。“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现象的存在,说明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还没有扭转过来,他们内心还没有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提升孩子的人格素养、培养创造精神,也要打开孩子们的视野,从而让孩子们获得全面发展。而要想让学生有时间、有动力进行全面发展,我们就要给他时间。如果家长在观念上没有真正改变,还是用原来的那套方式,只看成绩,自己给孩子“开小灶”增负,肯定无益于孩子的未来和终身发展。

黄宇光:也就是说,“双减”背景下,孩子们腾出来宝贵的时间,要减少机械重复式的应试刷题,多创造条件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扩大知识面,多一些运动、娱乐及增长见识的机会,在轻松无形中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以及个人融入社会的本领。

李有毅:您说得很对,“双减”的关键一环,就是家长首先得从原有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家长思想解放了,孩子的成长才能有空间。

我一直认为,对于学生而言,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很重要,但是绝对不是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就能成才。所以,家长要明白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喜欢体育,还是喜欢艺术,要顺从孩子的天性来给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东西。另外,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在家庭中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参与体验让孩子拥有劳动的意识和劳动的精神。另外,一定要让孩子多去逛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等场馆,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感受力,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和脑海里。慢慢地,这种感受就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正能量的力量就会浸润心田,这是孩子们未来人生走得长远走得厚重的基础。

黄宇光:我特别欣赏并认同您所说的“‘双减’首先要父母解放自己。”只有父母“观念”上解放,孩子们才能真正从“应试”中解放出来。我也发现,一个孩子如果体育好了,他做事的专注力和执行力,在无形当中也会大大增强,而这种能力在他的读书和学习方面也会体现出来。所以,您的建议我特别想传递给我的儿子儿媳妇以及更多的年轻父母们,让他们从家庭教育开始,在观念和行动上统一起来,真正配合“双减”落地,从而将这一代孩子培养好。同时应该注重升学高考的政策导向与优化,促使“双减”从政策“要你减”到家长“我要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自觉的行动。

我还有另外一个思考,“双减”的主体,一方面是家庭方面的学生和家长,另一方面是学校方面的教师队伍和教育体系。“双减”政策刚颁布时,教师队伍在心理上及行动规划上做好这样的准备了吗?“双减”走过一年来,又有哪些变化?

李有毅:学校是教育的主体,而这个主体由教师来构成。教师的转变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双减”政策最初来临时,学校确实面临很大的压力。因为很多事情涉及教育教学,比如,减负,需要增效,作业一定要精,能够达到作业真正应该产生的效果,这就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对学校的管理机制要求就更细了,因为我们要检验课堂的教学效果。

就像您开始所提到的,“作业变少”是家长最初的担心。其实,也有个别老师的认识也不会马上到位,这种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

作业看似“少”了,这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因为老师投入在教研上的时间更多了。再加上课后服务全覆盖,在教师编制没有富余的背景下,很多老师都在超量工作。

当然,课后服务方面学校可以用一些外部资源,但外部的资源存在很多的问题。第一,经费不够。第二,自己的老师更了解学生、也更负责。这方面,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国家也出了一些配套的政策,但还需要深入推进。

黄宇光:其实家长内心还是特别关注考试这一环。我们这一代人,也都是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目前,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高考也成为老百姓都信任的公平的选拔制度。现在推行新高考改革,也体现了选择性。我认为,“双减”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过程。高考的考核评价指标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综合素质的评估如何更加合理……只要“双减”的配套政策尽早调整优化,带来更多的激励机制,相信广大家长未来对“双减”的举措也会更积极主动,毕竟,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家长和全社会的共识。

最后,我总结一下我今天访谈的收获:在“双减”过程中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静下心来真正地爱上阅读,有兴趣、爱生活,这是特别重要的;“双减”成功与否,取决于首先家长要自我解放,这是一个现实关键的环节。现在的孩子都非常聪明,他们自身的潜质远远超过父母的想象。所以,父母应注重发挥日常生活中的榜样力量,言传身教,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学校共同携手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从国家教育体系层面,做好“双减”配套激励政策的优化也是势在必行。


2

“双减”背后:新一轮教育改革组合拳正落地

学校层面首先要把“双减”真正落到实处,校内的教育教学质量绝对要提高,重视过程性评价。这个既要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育人理念,还要提升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双减”+“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这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组合拳。

“双减”,绝对不是一味地“减减减”,依旧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我们强调的是“五育”并举,融合发展。

杨承志:作为一名高校的科研教育工作者,我有一个困惑:我带的学生,应该说都是高考的优胜者,但我发现不少大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缺乏创新和质疑精神。所以,我一直在呼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基础教育阶段不仅授予青少年科学知识和科技原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对未来世界的兴趣和探求的渴望,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培养、培育青年学子敢于质疑的精神,生成“请党放心,科技强国我担当”的初心使命。

谈起“双减”的话题,因为我既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中学生父亲,女儿今年刚参加了中考,应该说,我也“深度”参与到了“双减”的过程中。

“双减”的来临,让我们确确实实看到了教育变革的曙光。应该说,一年来,“双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为何推进过程中仍有“阻力”?我认为,就像黄委员刚才提到的,考试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跟进。如果评价标准不彻底变,“双减”是减不到底的。“双减”推进一年来,政府层面做了很多推动,但还有很大空间。我想问李委员,“双减”政策推进一年后,再进一步往前深度推进的时候,在结构方面如何设计,才能让我国的基础教育能转型为有大国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教育体系?您有何思考?

李有毅:您的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有前瞻性。“双减”政策现在已经进行了一年,下面怎么做?我希望能够怎么和后面的真正的基础教育改革效果来对接。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首先,“双减”目前在具体操作上还不太均衡。如何让所有学校的课后服务都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考虑,这项工作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地调研,在推动中逐步纠偏。

第二,评价体系要衔接。“双减”政策下如何招生、如何考试,需要和“双减”政策来对接。我认为,作为学校层面首先要把“双减”真正落到实处,校内的教育教学质量绝对要提高,重视过程性评价。这个既要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育人理念,还要提升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要搞好。我们“减”目的是“增”和“提”。“增”的是增质量,“提”的是全面发展育人的质量。所以,“双减”在今后的落地中,要充分考虑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们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四,要加大宣传,形成共识。我在两会通道上曾说:“老师、家长和社会要拧成一股绳,共同帮助孩子开发自己。”因为很多孩子是有潜能的,但由于我们开发的方式不对,将孩子的潜能泯灭了。错过了开发的关键期,以后很可能就发展不出来了。所以我认为,老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陪伴者,最后仍然是引领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政策举措才有可能在孩子成长上落地。

杨承志:“双减”政策背景下的首届中高考,家长们普遍比较关注。您认为考试的改革要如何跟进?

李有毅:考试是考的方向,通过考试来看我们到底把基础教育,把学生发展引向什么方向,所以我们教学当中就能够折射到我们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怎么去做。所以,作为“双减”下的新高考和新中考,一定要和“双减”对接,引领基础教育的考试的新方向。

我认为,未来在考试的评价体系以及关于“双减”落地所需要的配套措施上还需要进一步跟进。比如: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第一步能达到什么结果,第二步能达到什么结果,这些需要系统设计。

欣喜的是,这一年来,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双减”在精神内涵上都是系统工程。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9月份新学期实施。“双减”+“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这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组合拳。

杨承志:“双减”将机械重复的“训练类”的作业减下来后,将会给整个基础教育的最优化重塑“腾挪”出来时间和空间,基础教育的最优化重塑,其实质是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改革,除了做“减法”以外,还应该有“加法”。在我看来,“双减”只是突破口,不仅仅只有“双减”,还应该有“加法”,即“双完善”:一是完善“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完善“五育并举”这套人才选拔的标准。如果把真正的“五育并举”的标准建构清晰并有效落地,可能整体“双减”就能减到底了。

李有毅:我觉得您说的“五育并举”有效落地的深层次问题,就是我们教育改革的系统性、严谨性。我去年写了一个提案,这个提案就是如何让“五育”融合并举。我认为,“五育”要并举,但一定要融合,因为这个都是作用在一个学生身上,他又要德育、又要智育、又要体育等。这些课程内容怎么作用在一个学生身上?他们之间需要如何分配才能融合在一起,这很关键。

还有,家长和学校一定要形成共识:“双减”,减的是不必要的过重的学生负担,减的是让孩子机械地刷题、简单地重复做题等。但“双减”绝对不是一味地“减减减”,依旧要重视“智育”。因为,实际上学生仍然有学习任务,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必须高质量完成。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要很好地去研究它,去在实践当中看看如何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

杨承志:非常感谢李委员的思考分享。我国要实现大国复兴,教育发展需要系统性突破。期待通过“双减”,推进我国迎来新一轮的教育变革,让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能进行全面的系统性的升级重构,推动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从而建设出有大国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体系。教育发展好了,大国复兴就有了强大的战略支撑力。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07月27日第09版)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相关文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