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16年11月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再到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都体现着党和政府已经把家庭教育提到了历史新高度。近年来,张家港市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借助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项目学校、张家港市家庭教育中心、学校三级家委会和幸福家长驿站等平台,多角度拓展家庭教育实施途径,全方位整合家庭教育实施力量,多层面提升区域家庭教育服务水平,全市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一、优化管理机制,实现家庭教育服务规范化
一是建立一个中心,完善家庭教育服务机制。我市组建了由分管教育副市长任组长的市家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建设政府主导、多元联动的家庭教育支持格局,全力打造“家长尽职称职、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文明和谐”具有张家港特色的家庭教育工程。
二是整合两项职能,实现家育心育相互融合。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与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通过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融合,发挥父母成长家庭教育服务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两项职能,努力实现孩子、家长、家庭共同发展的多重目标。
三是发挥三个作用,推动家庭教育协调发展。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指导家长自觉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发挥好各级家长委员会作用,办好家长学校;发挥社会在家庭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构建针对特殊群体家庭的教育支持体系,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帮扶。
二、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家庭教育服务科学化
一是实施指导队伍建设工程,推动家育服务专业化。在市级层面组建一支高水准的讲师团。队伍包括专家、行业志愿者、“林老师”、优秀家长等多层面,为全市家长全面提供科学的家教理念、家教知识、家教方法等服务。聘请省、市和高校家庭教育课程方面的专家成立专家指导团队,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开发及工作实践研究。依托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在学校层面建立以各校的优秀班主任、优秀家长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团队。通过分期培训,逐步实现全市每所中小学、幼儿园至少配备2名获得《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结业证》(初级),《中国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结业证》(高级)的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
二是实施课程体系开发工程,推进家教知识课程化。坚持普惠、需求、问题三类导向的课程设置,逐步完善面向普通家庭、单亲家庭、流动儿童家庭、重组家庭等各类家庭教育课程。指导家长建立家庭成长档案,提供给家长在家庭亲近孩子、指导孩子的相应选修课程。发挥“互联网+家庭教育”功能,发布“张家港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协同全市的学校、幼儿园,用丰富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提供家校互动、家庭教育学习、专家服务等资源。丰富活动课程,开展幼儿家长学习园、一年级家长入学礼、10 岁成长礼、亲子马拉松、父母成长营、社区企业学校共育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
三是实施培训咨询体系建设工程,实现家庭教育阵地化。建设“幸福家长(固定)驿站”,从小学、初中、高中、社区四个层面开设固定的培训场所,开设父母家长的必修课、选修课、普识课和专业课,云盘小学、沙洲中学、凤凰社区、乐余社区等“幸福家长驿站”运行良好,深受家长好评。建设“幸福家长移动驿站”,由家庭教育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家庭教育服务志愿者团队,进入学校、社区、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从负责人、课程、具体安排、联络、联动等方面探索运行机制,通过“行走的父母成长课堂”“心树林家育心育沙龙”“心育幸福家庭家育现场咨询活动”等打造“移动的”幸福家长成长驿站。建设“幸福家长空中驿站”,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家庭教育咨询室,开通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发挥互联网优势,为家长提供方便、有效的手机线上学习和咨询平台,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咨询模式,便于家长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咨询家庭教育的困惑和问题。2018 年5月,我市成功举办“走进基层——江苏省张家港市幸福家长驿站”全国家长学校建设工作推进会,并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授予“全国家长学校建设实验基地”,张家港经验得到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
四是实施家庭教育评价工程,聚焦家长素养标准化。建立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围绕组织管理、活动开展、创新研究、工作保障、效果反馈等方面开展督导检查,选树先进典型。探索家长成长激励机制,制定家长成长星级标准,组织家长成长营活动,有课堂、有活动、有目标、有评价,促使家长从自然家长上升到合格家长、优秀家长、卓越家长。在全市发现和宣传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创新、有实效的好家庭,表彰典型、树立标杆。开发和使用评价指导手册,实现家教知识具体化,促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内涵发展。目前我市实验小学、塘市小学、南丰小学等学校,根据学生家长的具体情况,开发出较为具体的家庭教育纲目和课程、家庭活动指导手册、家长评价手册等。
三、推动实践创新,彰显家庭教育服务特色化
一是多方合作,共同开展家庭教育实践。家庭教育工作需要各部门、全社会的密切合作和广泛参与,每年市教育局连同文明办、妇联、文广新局、文联、档案局等部门联合举办历时6个月的张家港市家庭文化节。以2018年文化节为例,主题是“文以化人 家和业兴”,文化节内容十分丰富。选树各类典型秀家庭:美术作品凸显“我爱我家”,家庭手工艺创意展示“指尖上的传统文化”,特色庭院改造计划秀出“美好新生活”。开展多种活动秀家风:结合家庭亲子阅读、“立家规、传家训、扬家风”家庭教育主题沙龙、“幸福乐教”亲子体验之旅、“三色花开 快乐成长”活动,市镇学校、社区、家庭同步组织开展亲子体验之旅,为7-12岁的亲子家庭提供红色印记、时代精神、历史文博、科普创新、绿色生态、法治宣传等极具特色的体验活动课程,通过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在征集“奋斗幸福的40年”作品、“爱伴成长”未成年人成长档案建设活动中传承好家风。
二是专业引领,科学推动家庭教育实践。家庭教育服务常态化。由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负责,面向社会的家育心育热线电话58915861已经开设了8 年,电话咨询、预约面询、现场家庭教育咨询公益活动、“心树林”家庭教育沙龙等已经成为家庭教育服务的常规活动。家庭教育服务团队化。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团队走遍张家港市的999平方公里,活跃在160 多所学校、9 个镇(区)的上百个社区。近年来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580多场次,听众家长达100万人次以上;举办家庭教育现场咨询127场,接待个案咨询上1200多人次;近2年开展小型教育沙龙近20场;回复家长短信咨询1000多条,回复短信字数达7万多字;7 年来最多的个人志愿者工作小时累计达2580小时。服务团队成长专业化。林老师团队目前人员有114人,其中已通过家庭教育高级指导者培训合格的有11人,正在进行高级课程学习的有12人,团队实现“骨干、实习、见习”鹰架成长设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团队互相支援学习等方式,使得一批批的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和服务两翼提升能力,团队中有35%成为了学校的领导、78%成为主管德育的领导、32%成为大市级德育骨干、100%成为了张家港市级的德育骨干教师。其中,徐彩萍同志被授予“中国第二届百名家庭教育公益人物”称号,团队成员徐彩萍、戴小燕、范丽芳、陈乐乐成为苏州市德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三是课堂拓展,系统深化家庭教育实践。开发“生活德育”家庭家育视频课程,紧紧围绕生活中的衣、食、言、行等场景进行设计,制作了“学会穿衣、学会吃饭、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四大主题30个视频课程。课程通过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推出,已经成为张家港市每个家庭父母学习的必修课。课程紧贴孩子生活实际,家长学习操作简单易行,深受家长们的喜欢,第一课推送的一天内,就有3万多家长参加听课学习,后台收到2600多条好评。开播《听见“家的幸福”》父母成长专题空中课堂,以“心行动”、“新成长”两个版块,通过张家港市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播出,受到港城市民的广泛好评。在实践中,我们的家庭教育服务工作者深切感受到:如果把人的一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比作是一支优美的舞蹈,那学龄前阶段的家庭教育工作重点是“起舞”,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工作重点是“鼓舞”,中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工作重点是“伴舞”。把握好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节奏和要领,我们的孩子才能跳出精彩的人生之舞。我们要用智慧的心灵引领家长,用丰富的学习滋养父母,实现家长、孩子、家庭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他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他特别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问题。下阶段,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此次全国家庭教育学术年会召开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完善工作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实践方式,真正承担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的重担,和帮助孩子“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的重任,努力开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