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园区交警针对辖区绿波路段又开展了新一轮优化,在2023年绿波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协调路段进行精细化时段划分、与可变车道相结合挖掘道路时空资源以及动态绿波技术等多种措施,让绿波设计更精细、时空资源分配更合理。第二轮优化结束后,园区交通平峰出行时间成本平均下降10.29%、路网车辆运行速度提升11.16%。
一、协调时段精细化,出行体验再提升
01.多维数据融合,助力绿波设计更科学
基于路面信息化设备获取的道路交通数据,利用自研平台“智能交通信号管理系统”对路口、路段全天交通流量、运行速度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绘制出全天流量变化趋势,辅助交警、交通工程师进行绿波时段划分以及车速设置。
02.路段流量分析,提升时段划分合理性
基于平台数据分析结果,大致将园区工作日绿波协调时段划分为低峰(22:00-06:00)、早平峰(06:00-07:00)、白天平峰(09:30-16:30)、夜间平峰(19:00-22:00);节假日及周末绿波协调时段划分为低峰(22:00-07:00)、白天平峰(07:00-17:00)、夜间平峰(19:00-22:00)。在此基础上,具体路段具体分析,对平峰绿波路段的时段及方案进行精细化调整。低峰时段考虑到道路出行需求较小、行车视线较差等因素,园区交警通过“降周期+自适应控制”的模式取代绿波协调,在保障低峰时段道路交通安全的同时降低出行延误时间。
二、可变车道精细化,道路资源分配更合理
此前,根据园区交通出行特征,已分批次建成可变车道及潮汐车道共计59条,有效缓解了空间资源与道路出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但在时空资源融合利用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第二轮绿波优化中园区交警通过自研平台内嵌算法,充分将可变车道与绿波技术进行双向融合,以达到绿波协调方向“一路绿灯”,非绿波协调方向“少等红灯”的管理目标。
案例一:动态寻优—星港街(苏虹路-水坊路)
协调子区内的星港街-星州街交叉口,前期南北直行由于绿波协调,路口排队长度下降明显,但未进行绿波协调的相位比如北向东左转排队长度达到了104m。为缓解北进口左转的通行压力,园区交警将前期建设的自适应可变车道与绿波协调技术进行融合优化,优化方案实施后,经过第三方导航平台数据评估,路口整体延误下降7.34%,南北左转延误指数下降34.07%。
案例二:辅助决策—苏虹路(SEW-华凌街)
基于平台提供的数据,协调子区内的苏虹路-钟南街交叉口东进口左转出行需求较大。园区交警首先将东进口可变车道功能调整为左转,提高东左转流向的通行效率,同时在下游路段(钟南街)采取绿波协调控制,进一步提升了大流量流线车辆的体验感。
案例三:潮汐绿波—方洲路(星华街-凤里街)
方洲路(星华街-凤里街)段由于潮汐现象明显,园区交警在进行绿波协调时,充分考虑路段潮汐现象,通过绿波技术与路段潮汐车道进行结合,当道路交通流量呈现西向东潮汐时(09:00-16:00)绿波方案优先保障西向东车辆通行,当道路交通流量呈现东向西潮汐时(16:00-17:00,19:00-22:00)绿波方案优先保障东向西车辆通行。
三、探索动态绿波技术,赋能重点路段管理
01.动态绿波定义
动态绿波是一种周期、相位差实时变化的交通管理技术,通过实时监测道路交通流量和车辆行驶速度,动态调整相位差,使车辆在协调路段保持连续畅通的绿灯通行状态。
02.动态绿波优势
相较于传统绿波,动态绿波能够根据实时交通流量和道路使用情况动态调整绿灯时长和相位差,能更好地适应流量变化频繁且无规律可循的交通情况,从而减少交通拥堵。
03.动态绿波实现路径
首先,实施动态绿波的路段需具备完善的检测设备、子区起终点有诱导设施以及具有良好的道路条件。在此基础上基于实时交通流数据配合绿波寻优算法,实时优化沿线路口周期及相位差,并利用诱导屏实时发布车速诱导,避免因速度过快或过慢而导致的“吃红灯”现象。
目前已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星湖街(西沈浒路-苏州大道)段开展测试,相较于传统绿波,动态绿波实施后该路段平均延误下降了2.27%。
暑期中,园区交警根据辖区交通出行特点,结合“夏季行动”工作方案要求,重点针对学校、商圈、景点等流量变化明显区域开展绿波优化,并聚焦九月开学后早晚高峰交通拥堵,通过搭接相位、大小周期、优化放行方式等措施,对超饱和路段进行防溢出协调优化的同时,对潮汐现象路段进行单向绿波优化,缓解高峰出行压力,不断提升园区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出行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