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低碳日”宣传期间,上海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三地生态环境局联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低碳日”活动,汇聚行业各领域专家,畅谈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行政副院长朱虹带领与会者参观了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示范基地,深入学习研究院在跨区域一体化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双碳”政策制定、零碳技术和零碳社区示范方面的重要成果和实践案例。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陈易以“低碳社区规划与设计”为主题,分析了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报告提出通过提高城市密度和综合利用土地减少能耗和碳排放,采用5D模式和TOD模式优化交通规划,优先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以及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结合都市农业减少污染和能耗的社区规划方案;低碳建筑设计应遵循5R原则(Revalue、Reduce、Renew、Reuse、Recycle),使用无毒无污染的绿色建材,鼓励改造、再利用、循环利用,综合被动技术和主动技术,通过多领域合作和技术创新逐步实现低碳社区的长远目标。
“蓝藻是如何暴发的?又有何解决方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柴晓利以近年来水体蓝藻暴发的共性问题为案例,结合自己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深度剖析了当前传统水体治理的技术短板,并详细阐述了基于氮、磷调控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的技术原理及其减污降碳效果。他提倡,通过重构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恢复水体自净生态功能,解决蓝藻暴发的方案,为水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碳普惠政策的解读环节,CTI华测认证华东区市场总监徐志杰详细介绍了碳普惠机制在个人、小微企业和社区家庭中的应用。据悉,碳普惠机制通过量化和赋值碳减排行为,结合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推动公众参与碳减排,并以北京MaaS平台、深圳低碳星球、中信银行碳账户和蚂蚁森林等组织参与碳普惠机制建设的行动案例指出碳普惠机制的发展现状。目前,河北、广东、深圳、成都、重庆、上海等地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和推动碳普惠机制的发展,激励全社会参与减排行动,使其成为实现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
据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生态规划建设部副部长李程介绍,目前,示范区计划推进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共建的污染控制和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同时,中央区域协调小组办公室首次授权示范区作为独立主体申报碳达峰试点,建立绿色发展政策和标准体系。这一系列举措表明,绿色低碳工作涉及广泛,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受益。
本次“全国低碳日”活动为示范区三地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与会者一致表示,将持续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政策解读和一体化制度创新、科创技术应用推广及产业创新融合不断加强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和教育等举措,为示范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构建美丽长三角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