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家长课堂

“双减”之下,家长何为

时间: 2022-08-09 14:26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访问量: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其目的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和挑战?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如何让政策的实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政策出台一周年之际,本期专刊聚焦“双减”,带来部分专家的观点和分析,希望进一步推动政策的深入落实。

日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以“‘双减’之下,家长何为”为主题,聚焦“双减”之后的家庭教育。与会专家从家庭育德、育体、育心以及家校协同育人等角度对“双减”之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入研讨。

“双减”之下,需要“增”家庭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融于日常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着孩子的价值观、性格、情绪情感以及生活习惯等,也传承着文化习俗与社会规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崔保师指出,家庭建设、家风塑造和家庭教育是家长最根本的职责,“双减”之后,家庭教育急需有适应新情况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4个“第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与会专家一致强调学习领会4个“第一”的重要性。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指出,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办好家庭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教育系统责无旁贷,理应带头落实,指导支持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

专家们认为,“双减”政策实行之后,对家庭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尽管近些年来家庭教育观念有所改善,家庭教养方式趋向民主,但研究发现,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职责作用认识不全面,对“双减”政策让渡的教育空间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对怎么与孩子相处、对孩子教什么管什么、怎么教怎么管,心中没有定数,简单甚至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还普遍存在。学校作为专门化的教育机构,如何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科学合理安排家庭教育活动,实现家校协同育人,需要深入探索。

如果家长认识不到位,家庭教育就可能失位、缺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郑金洲认为,“双减”在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某些方面“减”的同时,应该有家庭教育的“增”。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认为,家庭教育要更加注重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

家庭教育要“增”,源于目前家庭教育还比较薄弱。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指出,当前家庭教育中还存在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情况,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实施家庭教育的意识。一些家长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把家庭作为第二所学校,把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上,增加了孩子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在“双减”的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要“减”。北京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苏彦捷指出:“双减”后,家长的教育焦虑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但是焦虑的内容有所变化,从原来主要焦虑孩子的学习成绩,到现在焦虑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人际交往以及孩子的综合素质等。家长要减少焦虑,增强家庭教育的能力。

做好加减法,需要深入研究解决“双减”之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崧舟认为,“双减”的同时出现了“双加”,一是学生校内活动时间增加,二是学生在家庭的自主时间增加。增加的校内活动时间,学校通过延时服务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教师负担增加,对延时服务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而孩子在家庭的自主时间增加,对家长也提出了挑战。

“双减”带来了教育生态变化,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以来,教育格局和生态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孩子在家中的自由时间多了,家庭教育的空间大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了。与会专家认为,“双减”政策成效的进一步彰显还需要家庭教育更加“强”起来,家校协作更加“实”起来。

家庭教育的目标要有新转变。崔保师认为,在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影响下,家庭教育最根本最长效的育德功能被忽视,存在目标功能错位等问题。有的家庭教育异化为在家庭空间内开展的学校教育,家长异化为协助教师监督家庭作业的角色,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养的各类教育活动难以排上日程。同时,家庭结构变化也正在导致家庭育人功能弱化。

家庭教育对家长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邓传淮认为,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理念,养成良好品行,时时处处为孩子做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成长。

石中英指出,家庭教育不能学校化、学科化、应试化,不能把重点放在督促孩子学习知识上,而是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独特优势,充分认识价值观教育在孩子一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改变目前家庭在孩子的价值观教育上还比较薄弱的现状。

郑金洲认为,家长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家庭教育的新要求,家长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分析了浙江省三轮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数据,他认为,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应重在唤醒孩子的责任感,以正确示范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影响其学习品质和学业发展。家长应该更加重视鼓励孩子劳动,劳动实践是培养责任感的良好载体。

北京师范大学高中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主任方晓义认为,家校合作已经发展出多种模式,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沟通困难、矛盾凸显、亲子冲突等,要注意化解这些矛盾。

巩固“双减”成效,需要家庭与学校相互赋能,建立伙伴式合作关系

“双减”之下,如何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邓传淮提出,教育系统应积极推动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资源丰富,与家庭联系紧密,要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要重视在教育法律法规中融入家庭教育元素,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相互衔接。要研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意见,推动形成多方参与家庭教育的工作格局。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互补,把教孩子做人放到首位。苑宁宁指出,目前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健全、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也是家庭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家庭在孩子价值观培养上发挥着奠基性的作用。石中英建议家长,一要重视价值观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极端重要性,二要做孩子价值观学习的导师,三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四要丰富家庭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五要善用家庭生活中的价值观冲突,六要注重孩子的交友、阅读和网络生活,七要注意培养孩子坚定的价值观信念。家校合作再次得到强调。方晓义提出,“双减”之后更要强调家校合作,鼓励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去,相互信任、相互赋能、相互配合。最好的家校合作应该是伙伴关系模式,学校和家庭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培养体系等。同时,家校合作中最关键的是家师合作。

家长要学习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苏彦捷指出,家长越焦虑,亲子关系越紧张,孩子的学业投入也越少,学业成绩和情绪状态越差。无知会导致焦虑,家长必须多了解、多学习相关知识,多了解孩子成长中会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要学点儿情绪调整的方法,比如运动、倾诉、保证睡眠等。

专家们呼吁父母增加亲子陪伴时间、选择好陪伴内容,促进孩子素质和能力发展。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院长王春超通过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发现亲子陪伴能够影响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通过对留守儿童亲子陪伴的两个对比实验,王春超发现,家长与孩子哪怕每周只视频通话10分钟,也能够显著提升儿童的非认知能力。

王崧舟提出,用“亲子朗读”破解“双减”背景下的家教难题,建议家长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培养孩子的阅读素养上,用朗读和阅读来塑造孩子的品性和人格。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结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运动技能窗口期的研究,强调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家庭体育除了提高孩子的体质健康水平,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合作精神及健全的人格。

作者:本报记者刘华蓉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24日第4版版名:家教周刊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