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9日至15日是首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家庭是我们的避风港,家庭教育也是我们最初成长的土壤。但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因此许多父母迫切需要正确、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指导。那么谁应该参与进来呢?一起来看——
前段时间,《法治日报》记者以报考者的身份咨询了两家培训机构,想要报名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考试,机构人员告诉记者,报名是“零门槛”的,而培训大多是采用线上教学,机构人员坦言,通过很容易,只需要背好他们提供的“秘籍”。而通过考试后,马上就可以拿证工作了。
这份应该非常专业的工作,这么容易就可以入门了?
其实,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个工作早就有了,只是近年来才慢慢热起来。不过,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已经没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个职业资格。按照人社部“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的原则,我相信,不少家庭教育指导师手里拿的肯定不是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很可能只是培训合格证一类的证书。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开展“工作”,《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中,一名曾经的保洁员,经过了不长时间的培训,很轻松就通过了考试,拿到了培训合格证,今后她在保洁工作之余还多了一份工作选择——周末“接单”做家庭教育指导师。而一些培训机构在宣传时对市场前景作出了预测,称未来几年至少需要460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每位指导师年收入可达15万元至50万元!
这个“新兴”的职业为什么火爆?
首先,以往家长的不少“家庭教育”需求都是由校外培训机构解决的,不管这些需求是不是全面的、合理的,至少家长的焦虑会得到缓解,孩子在课外有人管着呢。但随着“双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迅速收缩,课后该如何带娃?一般家长会有不小困惑。同理,近两年的疫情让孩子在家的时间多了,亲子之间的接触多了,问题也会多起来,一些只发生在家庭中的矛盾也不可能去咨询孩子的老师,因此家庭教育指导师便成了不少人求助的对象。一些家长还有这样的心理,想让这些自己专属的上门指导师能够传授一些“独门绝技”,让自己的孩子可以考出比别的孩子更好的成绩。
再有,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后,依法带娃的时代就开始了。日前,北京的一对离婚夫妇,因一方发现孩子身上有外伤,向北京某法院起诉变更抚养权。该法院首次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部分条款对孩子父亲进行了训诫,并责令其接受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来自澎湃新闻)而“父母持证上岗”曾经还只是一个段子,没人会当真。但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前后,浙江省、四川省和山东省的部分地区开始真的“落实”了,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的“星级家长执照”,不少家长都自愿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星级”家长,据说电子证书已发放数十万份。学做合格家长,这样的热潮也让家庭教育指导师热了起来。
无论如何,以下这些认识是值得肯定的:家长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家长这位老师不可替代;但家长不是天生就会教育;家长需要学习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需要指导,家庭教育也需要指导。
但究竟谁来指导家长?
家庭教育指导师。从称呼上看,最对口的应该就是“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了,但区区120小时的网上培训就可以做了吗?显然这是不够的,孩子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工作还不是直接面对孩子的,要隔着一层,指导家长去教育孩子,这就更复杂了,除了要有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还要懂得如何说服一些已经有了固有理念的成年人,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做。另外,在《法制日报》的那则报道中,一位有三年执业经验的家庭教育指导者还谈道,当前家庭教育指导师行业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少家庭教育指导师变成了家庭教师和上门辅导员,他们在变相教育着孩子,甚至是在辅导孩子的学科类课程,代替以往课外培训机构的工作。这都是不专业的,甚至是错误的、违规的。
家庭教育指导这项工作不是不需要一支对口的专业队伍,正相反,是非常需要。一定要规范从业者的准入,让真正适合的人进来。首先要确定一个专业准入的管理部门。因为这个行业与医生和教师一样,是有专业要求的,某些错误的指导对一个家庭来讲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建议执业者要有一定的教育工作或心理咨询工作背景,最好还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
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部分职责可能还要由教师队伍来承担,这里面最核心的理由是很多家庭并不知道自己“有被指导的需求”,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有问题,他们也就不会主动去请指导者进入自己的家门。教师才是有可能实时发现孩子家庭教育问题的警示者,他们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一定责任,为此也要得到家庭教育上的配合,因而家庭教育指导也就成了教师的部分义务。但教师本身的工作往往已是满负荷,教学生是他们的本职,指导家长却不一定都是,如果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孩子的成长还算正常,他们也没有理由主动介入一个家庭中的所有教育行为。教师如果发现孩子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他们没有能力处理或无暇处理,是可以要求家长去校外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或治疗的,去解决父母管教方面的问题。
社会教育机构。在社会上还有一个可能的承担者——教育机构。教育机构可以开办相关的课程,吸引家长来听课,但这又不能成为一种市场行为,因为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营利性教育培训。这也会限制机构从事这项业务的积极性。
学校。十几年来,学校一直都是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最主要的举办者,因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很难分开的,彼此交叉点非常多,在一个不完全的搜索中,国内创办最早的家长学校可以追溯到1983年,近40年来不少学校都积极主动地开办了家长学校,传播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学校管理者对此有切实的需求。但家长学校等校方主办的活动更是一种讲求传播效率的指导方式,在指导的具体性、针对性上会有先天的不足。
社区。社区居委会是在政府指导下的一级居民自我管理组织。以往,协调家庭矛盾就是居委会的一项基本工作,而有孩子的家庭因教育分歧产生的矛盾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为了让社区生活更加和谐,不少社区也开展了一些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工作,如育儿指导讲座等。社区会靠一些贴近居民生活的选题吸引家长自愿参加,活动往往都很亲切、活泼,但专业性、系统性不一定会很强。
其他。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系统内督促、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也可直接做一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如请专家讲课并进行传播,丰富指导资源等。
可以看出,在家庭教育指导这项工作中,没有一个是全能的承担者、执行人,也没有谁是完全对口的必然责任人,教育行业内的人们还是最努力的。但这项工作需要更多的参与者,因为还有太多的不合格父母在“岗位”上,还有太多的错误教育观念在社会上流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