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警惕!这些骗术老年人最容易入坑

【新闻来源:南京日报】 【发布日期:2021-10-09】 【阅读次数:1634】 【打印】

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犯罪时有发生,五花八门的诈骗套路太难识破,老年人容易上当的骗局有哪些?

保健品诈骗

诈骗分子打着免费送鸡蛋、水果、小家电的幌子,租用专门场地向老年人宣传“保健产品”、“治疗药品”,夸大产品功效诱惑老年人,从而实施诈骗。

李老先生看到“某保健品的广告”后打了电话咨询。通话中对方向李老先生索要了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银行卡号,并寄来一本关于“保健品”推销的书,李老先生参照内容支付了6000元。没过多久李老先生发现这个“保健品”没有效果,对方称李老先生用的时间不够长,需要再用400元的疗程,李老先生再次支付400元,用完后还是没有效果,并且身体开始出现不适,李老先生联系对方时,发现已被拉黑。在子女的安慰和劝说下,李老先生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警方提示:

老年人十分注重养生,诈骗分子借此诱惑老年人高价购买毫无用处的保健品,某些受疾病困扰的老年人会相信诈骗分子所说的各种“神奇”的偏方疗法。

面对保健品诈骗时,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要相信诈骗分子所说的神丹妙药。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诊治,相信医生。不要从非法渠道购买保健品,保健品不能治愈疾病,相反可能会加重病情。

冒充公职人员诈骗

70岁的章奶奶接到自称国家药监局工作人员的电话,最近处理了一批卖假药的,现在要给她们退赔购买保健品的损失。

章奶奶之前确实买过保健品,听到可以退赔,便信以为真。对方告诉她要先交1500元的办理费用以及2万元的税款,章奶奶便按照要求给对方打了钱。然而等章奶奶问起对方什么时候能退赔时,对方直接挂断电话,再也联系不上。张奶奶这才意识不对劲,连忙报警求助。

警方提示:

公职人员不会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进行办案调查,不存在“安全账户”或者“核查账户”,更不会通过电话、网络通知涉案人员核查资金、转账汇款、退赔损失等。

“荣誉”诈骗

某老人收到来自“中国人民艺术研究会”的信件,称老人荣获一带一路相关文章奖项。过几日,老人又接到自称来自联合国工作人员的电话,询问老人是否收到这几封信,并告诉老人该奖项由联合国秘书长亲自颁发,但需要老人汇款1680元,方可领奖。

老人得知后兴冲冲来到银行转账,银行柜员凭经验判断老人陷入诈骗陷阱,百般劝阻无效后,报警求助。民警一番耐心劝阻后,老人仍然有转账的想法,最后民警联系了老人子女,并将老人送回家中,嘱咐其家人一定要盯紧老人,防止财产受损失。

警方提示:

诈骗分子通过发信息、打电话等方式,以各种获得特殊会员、各种荣誉、中奖等为幌子,让老年人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并转账汇款。

不要相信陌生人的短信、电话,需要转账、汇款的,直接挂机或者删除信息。自己拿不定主意时,一定找老伴、子女、朋友,向他们征求意见,必要时可以报警。

投资理财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工具发布各类投资理财信息,冒充理财“导师”拉人进入社交应用群,以高额理财收益为名骗取受害人投资款。

71岁的老人,平时喜欢买一些股票和理财产品,近期她被拉入一个 “网络投资”QQ群,小赚了一笔。当天上午,一名网友让她转账7万元,帮她实现财富增值。老人正在银行转账时工作人员发觉不对劲,报警叫来了民警劝阻。老人正和民警交谈时,对方发来了语音聊天催促老人打款,民警接过手机亮明身份,对方匆匆挂断语音。

警方提示:

针对投资理财类诈骗,老年人要做到“四不”:一、不要被高利率迷惑,切勿相信只赚不赔的买卖,避免落入陷阱。二、不要轻信网上陌生人发布的理财信息,不要加入所谓的投资群。三、不要轻易下载陌生人推荐的、无法验证是否是合法的理财软件,更不要注资。四、不要向陌生人汇款转账。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