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馆连绵三十年的爱恨情仇,化作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繁漪,一朵孤傲艳丽的花,在雷雨交加中独自绽放……5月15日下午,作为第六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参演剧目,由苏州市评弹团根据曹禺同名剧作改编而成的青春版中篇苏州弹词《雷雨》在苏州光裕书厅首演,多位青年演员在说噱弹唱间倾情演绎了这一经典书目。现场座无虚席,近百名观众凝神倾听,陶醉其中。
与以往话剧、电影、歌剧等其他艺术形式诠释《雷雨》不同,中篇苏州弹词《雷雨》以繁漪与周萍的情感冲突为主线,通过《山雨欲来》《夜雨情探》和《骤雨惊雷》3个回目对原作进行了全新解读与演绎。谢岚、陆佳麒等青年演员将苏州评弹“说噱弹唱”4项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时而被说白感染,时而为噱头逗乐,时而在弹唱中陶醉。大家的情绪随着演员的表演而跌宕起伏,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百年前周公馆的爱恨情仇之中。
在第一回《山雨欲来》中,周朴园突然命周萍跪劝“母亲”喝药,繁漪猛然一惊,双目转向周萍,在幽幽的、细长的吟板中轻轻唱出:“敛双眸,暗把周萍窥……”00后演员庄芸菲以幽怨、泣诉的柔声唱俞调,充分表现出繁漪紧张、惊讶、疑虑、探寻的复杂内心。全场观众鸦雀无声,记者身边一位观众连喝水都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繁漪的哀怨。演出结束后,许多年轻观众踊跃与演员合影、交流,他们积极的回应和支持,让这帮90后、00后演员为之深深感动。
“今天还是挺震撼的。《雷雨》本身就是话剧经典,而苏州弹词版《雷雨》我觉得也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因为苏州评弹很多都是传统书目,现代书目相对而言较少,精品则更少。这部《雷雨》我觉得在苏州评弹艺术史上是绝对站得住的,也给了当代苏州评弹的创作者很多启示。”苏州评弹爱好者、还是评弹嗲吴语文化青年社群主理人汪天旸说,传统艺术怎么去抓住青年人的内心?关键要和青年人产生价值上的共鸣。很多传统书目较难产生这种共鸣,而现代书目就比较容易和当代年轻人、当代观众的情感以及社会认知产生统一,“这对于传承传统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说到青年演员们的表现,汪天旸也是赞不绝口。他表示,之前在网络上看过盛小云、徐惠新等老一辈艺术家演绎的苏州弹词《雷雨》,“今天的青春版《雷雨》以青年演员唱主角,比起老一辈艺术家来说,表现还相对稚嫩。但是我也看到很多闪光点,看到他们比之前有很多进步,有很多自我超越的地方,我觉得这就是排演的意义所在。老一辈艺术家的表现就像是一个灯塔,很多青年演员需要去够一够。他们去努力够了,自己的艺术水平以及对艺术的认知、对角色的认知也就提高了。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件事。”
“今天登台的演员我基本都教过,他们的演出水平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让我刮目相看。”苏州评弹学校退休老师龚克敏告诉记者,这些青年演员在曲调上有创新,比如书目里有蒋调、有沈调、有俞调,但是演员们并没有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人物的内心变化做了一些调整,“可以说是突破”。而让他尤其感到高兴的是,苏州市评弹团敢于把青年演员推出去,其中三个演员还是去年刚刚毕业的,是苏州市评弹团最年轻的演员,“今天的演出是的的确确的青春版,说明苏州市评弹团非常有魄力。这是真正的守正创新、传承发扬。我建议青春版《雷雨》接下来进行巡回演出。”
中篇苏州弹词《雷雨》自面世以来好评如潮,不仅成为苏州市评弹团脍炙人口的保留书目,也成为当代戏剧改编的一例成功范式。哈佛大学著名汉学家李欧梵曾评价道:“从话剧到评弹,从文学经典到当代审美,从古典美学到文化创新,评弹《雷雨》完成了现代转型。”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认为:“这个戏完成了从话剧到评弹、从上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今天的两个转变,既演出了爱情的真挚和复杂,又刻画了人性更深层次的东西,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
多年来,苏州市评弹团携苏州弹词《雷雨》走进了京、津、沪、苏、浙、台等地各大剧院以及北大、清华、南开、复旦、交大、深大、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近百所著名高校,摘得第六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等多项殊荣。去年,苏州弹词《雷雨》走进北京国家大剧院,1500人的座位上座率达90%。无数年轻观众因《雷雨》走近苏州评弹,爱上苏州评弹。苏州市评弹团团长林建方表示,此次演绎青春版《雷雨》的,都是90后、00后演员,这是对大师的致敬,也是希望经典能够薪火相传。